古代的皇帝在临终之前,如果继承人还没有成年的话,通常会采取托孤的方式来确保皇位能够顺利传承。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刘备和孙权都是东汉末年的割据军阀,一个建立了蜀汉政权,一个割据江东,奠定了孙吴政权。在创业途中就中道崩殂的情况下,如何托孤就成了一门学问,显然无论是孙策,还是刘备,他们的托孤都是成功的。我们将他们的做法放入各自的背景中,详细对比一下这两位的谋略。

  先来看刘备,《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糜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也就是说刘备集团在入主蜀地之后,主要成员由来源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为跟随刘备南征北战的旧部,包括诸葛亮、张飞、关羽等人。另一部分是刘璋的旧部,归顺刘备后依然拥有一部分话语权,以董和、黄权、李严为代表。随着关羽、张飞等最初跟随刘备的豪侠相继去世,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和以李严等人为代表的益州集团就逐渐凸显出来,并共同构成了蜀汉政权的领导阶层。

  孙策集团的班底是孙策的父亲孙坚留下来的,孙策投奔袁术的时候,袁术将这一只孙坚的旧部交给孙策。除此之外孙策自己也有一班人马,《三国志·吴书·孙策传》记载孙策“与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人咸向之”加上后来孙策帮助吴景平定江东,在江东招揽了当地贤士,组成了孙策集团的核心班子。我们暂且将孙策集团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为孙坚留给孙策的旧部;再一部分为以周瑜为代表的江东豪杰,最后一部分为当时躲避战乱从北方投靠孙策的士人,以张昭、张纮为代表。

  刘备托孤的背景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当时虽然夷陵初败,但刘备集团并没有伤及根本,蜀地易守难攻,假以时日必能恢复元气。“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也表示了当时的刘备集团还是有实力的,再有就是与江东的关系,其实在这个时候已经得到了缓和。对于刘备而言,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政权的内部。

  从建安二十四年(219)夺取汉中到刘备病逝,期间仅仅四年时间,蜀汉政权内部并没有完全巩固,甚至存在许多隐患。关羽、张飞相继去世,加上关羽败走麦城还丢了荆州,使得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的矛盾逐渐凸显,之前靠武将掌权获得平衡的情况被打破了。甚至益州集团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刘备旧部怀有对立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刘禅很难把控局面。所以刘备在安排托孤的时候,选中了诸葛亮和李严这两个人,两人分别代表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一文一武,且文为正,武为副,很好的达成了平衡。

  孙策托孤时的环境远不如刘备,当时江东初定,不说本地大族和降人是否可靠,曹操和袁绍当时正在官渡对峙,这两位都有统一天下的决心,无论哪方取胜,进攻江东是早晚的事。《三国志·吴书·张昭传》记载:孙策曾和张昭说:“正复不可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就是告诉张昭,打不过就跑吧。可以说孙策对当时的局面有着深深地担忧,所以在托孤的时候,只托孤给张昭一人。当然,孙策去世时周瑜没赶回来,不然可能也有周瑜的份。

  其实孙策和刘备托孤的过程非常相似,这也是我们将二人做一比较的原因之一。《三国志·吴书·张昭传》记载孙策托孤时对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简直和刘备托孤时说的话一模一样。《三国志》中记载刘备是这样说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和孙策在遗愿上有很大区别,刘备的遗愿很明显,就是北伐。孙策在临死前则留遗言给孙权,“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句话明确告诉孙权,现阶段的任务就是“保江东”。当时的周瑜对曹操的态度还很暧昧,并不看好孙策的割据意图,认为如果曹操能够匡扶正义,以德服人,是完全可以投降曹操的,这也许可能也是孙策没有选择周瑜托孤的原因之一。

  托孤在古代并不少见,曹睿托孤司马懿导致曹魏政权最终易主,而刘备和孙策却通过高超的眼光和方法,成功完成了权力交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