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提到忠臣,与之相对的就是奸臣。皇帝重用忠臣自然有利于朝政。若是皇帝重用奸臣,可能给人的感觉,皇帝就是昏君,虽然这没有错,但也并非全对。

  对于奸臣,不仅昏君、暴君重用,就连一些雄才大略的开明之君,有时也会一度的重要奸臣。甚至有的皇帝明知道是谁是奸臣但还是重用。相反的,皇帝明知道谁是忠臣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打压。

  那问题就来了,在古代,皇帝明知道谁是奸臣,为什么却不铲除奸臣呢?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皇帝之所以明知是奸臣而不铲除反而重用。这就是古代皇帝的驾驭群臣之术,换而言之就是皇帝是在忠臣和奸臣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以谋取自己皇权最大的利益。

  在古代朝廷中,是以皇帝为主、臣子为辅。历来忠臣、奸臣都是相互制衡的,有忠臣,就会有奸臣,这是古代朝廷不变的定律。

  皇帝虽然地位尊贵、高高在上,但正所谓是高处不胜寒,皇帝这个职业也是一个很危险的职业,皇帝表面上看着尊贵无比、拥有生杀大权,但在皇帝内心却常常胆战心惊。

  因为皇帝的宝座太尊贵、太有诱惑力。皇帝总是担心有人对他的皇帝宝座虎视眈眈,生怕哪天自己会被人从帝位上拉下来。所以,他需要在朝中掌握一种驾驭群臣之术,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忠臣和奸臣之间的相互制衡,让他们打的不可开交,自己则在中间坐收渔人之利。

  当忠臣快胜利时,皇帝就时不时的打压下忠臣,然后亲近奸臣,不至于让奸臣一蹶不振从而导致忠臣一方坐大。因为有的奸臣、权臣就是因为曾经是忠臣立了大功后,而变的利欲熏心从而成了奸臣的。

  就算有时皇帝会为了社稷杀了当时的大奸臣,但皇帝为了后期制衡功臣,后来还会“培养”出一个专门和忠臣作对的奸臣。总之是不能让忠臣一方做大。

  反之,当奸臣压过忠臣的时候,皇帝就会时不时的警告奸臣而保护忠臣,不至于让朝堂之上尽是奸臣。因为皇帝清楚的知道,治理国家、真正忠于朝廷、真正为朝廷做事的还是忠臣,所以就不能让忠臣尽绝。

  忠臣虽然确实是为朝廷做事,但若只用忠臣,忠臣势力就会变大,皇权则会相对的削弱。若只有皇权与忠臣之权,两方都想要势力,就会有所冲突,忠臣实力过大就会影响皇权,。比如皇帝在施行一些政令的时候就会被左右。甚至在朝堂上,当皇帝提出意见时,还会出现没人支持、忠臣反对、以至于不能顺利执行的局面。

  所为,这时皇帝用一些奸臣来抵抗忠臣,当皇帝提出意见时,这些奸臣就会迎合皇帝,从而让皇帝不那么势单力薄。而且当忠臣提出不合君心的意见时,奸臣则会反对忠臣的意见,这样就不至于忠臣掌握朝局。

  当然,皇帝也不笨,他心里清楚,真的能辅佐自己治理天下的人,还是需要靠忠臣。所以他并不对忠臣斩尽杀绝,只是让奸臣跟他势均力敌。同样的。皇帝也不会让奸臣做大以至于危害朝廷,所以皇帝就又需要用忠臣来压制奸臣的实力。

  如此,在皇帝、忠臣、奸臣之间,就形成了鼎足之势。皇帝居中寻求鼎足之点,以博取皇帝的最大利息,这也就是皇帝的驾驭之术。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奸臣都有一个特此,就是不仅善解人意、会迎合皇帝,而且还有一定的才能。他们通过窥测君心,然后从皇帝的立场做事,自然得到皇帝的宠信。再则他们又善于拍马屁,虽然皇帝知道那是奸臣的溜须拍马,但在皇帝看来还是非常的受用。

  反之忠臣则不同,忠臣不喜溜须拍马,他们是从朝廷安危、社稷安危、天下安危出发,不考虑皇帝的个人好恶,如此纵然忠臣是出于好意,但在一定程度上说,却是违背了皇帝的心意,如此皇帝心中自然不乐意。

  皇帝心中不开心后,却可以从奸臣那里寻求畅心,因为奸臣可不管朝廷社稷安危,他们注重的是皇帝开不开心。

  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东方朔》这部电视剧,在这部剧中,汉武帝明知东方朔忠义、有才能、能给朝廷做事,但就是不让他做大官,甚至还时不时的敲打东方朔。但却又不让东方朔离开和死去,因为他知道自己还用的到东方朔。汉武帝为了让东方朔老老实实的,所以他明知乾坤子是个奸臣,却总是让他压东方朔一头,这就是汉武帝的驾驭之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