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荣耀王朝,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提到唐朝名将,或许很多人最先想到的要么是隋朝末年为唐朝建立和天下统一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尉迟恭、程咬金、秦琼,要么是唐朝初年灭亡东突厥、高句丽的李靖、薛仁贵,抑或是安史之乱时匡扶社稷的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
相比于上述这些大名鼎鼎的将领,唐开元、天宝年间重要将领王忠嗣的知名度似乎并没有特别高。然而,他却能够让李光弼自愧不如地感慨道:“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另外,唐玄宗李隆基也曾经在其初出茅庐时就称赞道:“尔后必为良将。”可惜的是,这样一位优秀而杰出的将领却因为受到奸臣的嫉恨而无辜遭贬,最终四十五岁就英年早逝。
神龙元年(705),王忠嗣生于华州郑县,也就是今陕西渭南一带,他生于将门世家,其父王海宾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以骁勇著称。开元二年(714),王海宾因率军抵抗吐蕃入侵战死沙场,被追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据《旧唐书》记载,王海宾原本连战连捷,立下了许多战功,但众将因为嫉妒他的功劳,便纷纷将他孤立,导致其陷入重围,最终寡不敌众而战死。
得知父亲的死讯后,时年九岁的王忠嗣悲痛欲绝,唐玄宗心生恻隐,便将赐名“忠嗣”,并养在了宫中。王忠嗣长大后,不但继承了父亲骁勇的性格和军事才能,还更加沉稳刚毅。他精通兵法韬略,在唐玄宗与其攀谈时对答如流,赢得了后者的欣赏和器重。于是,唐玄宗将其封为代州别驾,打算考察他的实干能力。
来到代州之后,王忠嗣以铁腕手段惩治犯法的豪强,还经常亲率轻骑出塞巡视。消息传回朝廷后,唐玄宗生怕这么好的苗子出什么意外,于是赶紧召回了他。开元十八年(730),创建“神武军”的宗室名将信安王李祎、利用反间计除掉吐蕃名将的河西节度使萧嵩先后数次将王忠嗣召入自己麾下,但唐玄宗害怕年轻气盛的王忠嗣为了给父亲报仇而陷入危难之中,便专门下诏不得对他委以重任。
开元二十一年(733),王忠嗣认为自己在萧嵩麾下三年,却没有立下大功,于是率领数百精兵前往郁标川攻打吐蕃大军。面对数量远胜于自己的敌军,王忠嗣“提刀略阵,斩数千人,获羊马万计”,这一战绩传到朝廷,唐玄宗龙颜大悦,后来王忠嗣又屡立战功,逐渐被封为左威卫将军、代北都督。然而,由于被当时另一名将皇甫惟明诬陷,王忠嗣又被贬为了东阳府左果毅都尉。
在河西节度使杜希的奏请下,王忠嗣又被派往河西,他先是随军夺下吐蕃新城,又在吐蕃增援大军到来后单骑冲入敌阵“左右驰突,独杀数百人”,狠狠打击了吐蕃士气,唐军随即趁势进攻,吐蕃大败。从开元末年到天宝初年,王忠嗣在军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了唐玄宗最为倚重的边关将领之一。
天宝五年(746),王忠嗣以河西、陇右节度使的身份暂时兼任朔方、河东节度使,一时间身佩四镇将印,自从唐朝建立以来,这还是头一次。总之,镇守边疆期间,王忠嗣与吐蕃、契丹、突厥等势力交战无数次,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取得大胜,其战功和声望也都累积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
然而,王忠嗣在愈发受到唐玄宗重视的同时,也遭到了奸相李林甫的妒忌。李林甫的善妒可谓世人皆知,他担任宰相期间阻塞言路、排除异己,还曾经向唐玄宗表示民间已经没有值得提拔和重用的人才,以避免有人撼动自己的地位。被这种阴险之人盯上,可想而知王忠嗣的处境将会有多么艰难。
天宝六年(747),唐玄宗采纳董延光的建议,打算出兵攻打吐蕃重镇石堡城,王忠嗣则认为石堡城防守严密,强行攻打不但会损失惨重,还得不偿失。然而,当时的唐玄宗急于取胜,便并没有重视王忠嗣的意见。眼看自己劝阻无果,王忠嗣只得勉强分兵支援董延光。结果,董延光如王忠嗣所料未能如期攻下石堡城后,却反而上奏说是因为王忠嗣不配合自己才导致没能成功。
李林甫抓住唐玄宗对王忠嗣产生不满的机会,又派出自己麾下的济阳别驾魏林,让其声称曾经亲耳听说王忠嗣打算拥立太子李亨为帝。如果说唐玄宗对王忠嗣“办事不利”只是感到不悦,那听说他密谋拥立太子时就是愤怒了。于是,唐玄宗将王忠嗣召回朝廷,并交给三司审问,一代名将差点因严刑拷打死在狱中。
王忠嗣入狱后,代替他出任陇右节度使的哥舒翰曾经受其提拔。为了营救故人,哥舒翰上书替王忠嗣求情,言辞十分恳切,甚至表示愿意放弃自己的官职为王忠嗣赎罪。在哥舒翰的求情下,唐玄宗终于稍微消气,只是将王忠嗣贬为了汉阳太守。
天宝八年(749),王忠嗣突然暴毙,享年四十五岁。六年后,安史之乱爆发,而王忠嗣生前就已经预料到安禄山将会作乱。如果安史之乱时王忠嗣尚在,或许历史会走向不同的路线。在狼狈逃往成都时,唐玄宗可能也会因当年自己不够明智的决定而感到后悔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