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秦始皇在统一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才华是举世公认的。亲政之后,经过了七年的准备, 嬴政于始皇十七年挥师东下。灭韩,灭燕,灭楚……东周五百年剪不断理还乱的纷争,秦始皇仅仅用了十年时间就彻底终结。整个过程如同一场干净利落的拳击赛,秦始皇一击猛过一击,没有给对手以任何喘息机会。

按理说,这有点不符合中国政治的规律。中国历代王朝的帝王,大抵是一蟹不如一蟹,深宫之中,妇人之手,培养不出真正的男子汉。秦国传到嬴政,已经五百余年,数十代过去了。作为天潢贵胄,能拥有如此强硬的性格,不能不说是历史的一个异数。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又是历史的一个必然。 毛泽东曾说:“我们读历史时,都赞叹战国之时, 刘邦 项羽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事态百变; 三国竞争之时,人才辈出,令人喜读。至若承平之代,则殊厌弃之。”

动荡的时代催生伟大的人物。 狄更斯的那段名言用来描述战国时代十分合适:“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双城记》) 春秋战国时代,国家的边界线每天都在变动,烽火接连出现在各国的天空,处处充满危机和阴谋,每个人都生活在动荡不安之中。天下大局多变,一招不慎,就可能亡国灭族;而对每一个人来说,这是一个机会和危险都空前多的年代。

作为 吕不韦一个惊天大策划的产物,嬴政一出生,就嗅到了阴谋和烽火的味道。其时他的父亲异人正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抵押于赵国。虽然一出生就是天潢贵胄,嬴政的命运却和父亲一样,很长时间内命悬一线。在嬴政出生之时,秦赵两国刚刚经历过一场大战,史称长平之战。这场恶战历时3年,赵国主将赵括被击毙,45万赵军被消灭,赵国不得不割地求和。嬴政刚刚1岁,秦国以赵国不履行割地之约,再次大举伐赵,被赵军击退。嬴政3岁那年,形势更加紧张:秦军再次 卷土重来,赵国国都邯郸岌岌可危。赵王恼羞成怒,决定不顾一切,杀掉异人以泄心头之恨。

经过吕不韦一番紧张活动,嬴政的父亲异人终于逃出邯郸,回到了秦国,然而嬴政和他的母亲却不得不藏匿到外祖父家。秦军对邯郸的大围困,造成了邯郸城的大饥荒。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嬴政的发育状况不佳,以至于“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用郭沫若的话来说,这都是生理上的残缺。更难以承受的是,小嬴政和母亲数年之中不得不隐姓埋名,在赵国密探的搜索下生活得如同 惊弓之鸟。周围的邻居把战争带来的痛苦归罪于这对母子身上,投给他们的目光,除了鄙夷就是仇恨。

苦难从来都是大人物的奶汁。生命早期的这段经历,给了嬴政一生以决定性的影响。从一方面看,身处敌国的嬴政随时都可能被赵人抓去处死;从另一方面看,作为秦国继承人的长子,他的身份又无比尊贵,有朝一日还有可能独掌大权。王孙地位与囚徒身份合二而一,使得嬴政自小既自卑又自傲。

果然,在挺过了寒冬般的童年之后,嬴政的命运发生了突然的转变:9岁成为王储,12岁登上王位,21岁亲政。特殊的经历使秦始皇过早地成为政治机器的一个零件,秦国宫廷中充满血腥的气氛培养了他冷酷的性格。在正式握住权柄的那一天,他已经是一个天资超群、性格强毅、头脑清楚的英主。

始皇时代的君臣关系到底怎样

在无限夸大秦始皇的历史地位的同时,历史学家们又常常无情抹杀秦始皇性格和能力中光辉的一面。《史记》中的一个小故事也经常被人提起:始皇帝幸临梁山宫,向山下一望,见丞相 李斯车骑太众,甚为不满。太监把此事告诉李斯,李斯惶恐不已。下一次皇帝出行,李斯大幅度减少了随从,皇帝见而大怒,说,一定是有人给李斯传递消息!于是审问亲从,无人承认,遂把当日在身边服侍的众人一起杀掉。这些记载在人们心中形成了这样一个印象:秦王朝的君臣关系完全是建立在暴力和算计的基础之上,是猫和老鼠的关系,没有一丝人情味儿。

其实只要认真读一遍《始皇本纪》,就会发现,秦始皇时代的君臣关系,可以说是两千年来最好的时期之一。秦始皇用人的眼光、气度和手段,只有 唐太宗可比,而远过于汉唐宋明其他君主。

从君臣关系的稳定性和亲密性来看,秦始皇高人一筹。兔死狗烹被认为是专制政治下不可改变的政治规律,而这个规律并非秦始皇创立。在统一全国,马放南山之后,秦始皇没有像刘邦和 朱元璋那样大开杀戒,也没有像宋太祖那样玩什么杯酒释兵权的花招。他对那些功臣宿将,继续任以腹心。秦始皇政治生涯中唯一杀戮的重臣是吕不韦。除此之外,秦始皇与其他重要政治人物比如李斯、 王翦、蒙恬等著名将相都善始善终,关系相当融洽亲密。秦始皇与李斯君臣30年,有始有终,最为典型。李斯诸女皆嫁始皇诸子,诸子皆尚公主。秦始皇对李斯用人不疑,李斯也鞠躬尽瘁。 刘备与 诸葛亮的君臣际遇也不过如此。“能使才智过人而又心术不正的李斯尽忠竭智数十年,且功勋卓著,可见始皇帝驾驭大臣的能力非同寻常。”比一比 汉武帝如何走马灯式地换相,如何不断诛杀宰辅公卿,就可以明白秦始皇的过人之处。在历代王朝中,秦始皇时代政治核心层的稳定性可以说是最高的。

秦始皇用人的眼光、胆识和手段非同寻常。他求贤若渴,用人不拘一格。他能屈能伸,有时候可以表现出相当浓的人情味儿。为了争取到尉缭,秦始皇不惜以帝王之尊“与之抗礼”,“衣服饮食与之同。”(《史记秦始皇本纪》)虽然尉缭对秦始皇的为人屡有微辞,始皇帝充耳不闻,继续大力笼络,其用人的胸襟气魄,远远超出一般庸主。郑国是敌国间细,潜入秦国被发现后,秦始皇不但没有诛杀,反而予以重用,让他主持完成了著名水利工程郑国渠,大大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荆轲刺秦时的助手高渐离在荆轲失败后流亡民间,秦始皇爱惜他的音乐才华,“重赦之”,命他为宫廷乐师。如果不是高渐离再次行刺,始皇帝是不会杀他的。

秦始皇用人的最大特点是放手。他用人不疑,只考察结果,不干预过程,给手下的那些将军们以极大自主权。李信年轻气盛,率20万大军攻楚,为楚所败,但秦始皇没有追究他的责任,而是继续信任他,使他与王贲一起攻燕,让他有机会立下俘虏燕王的功绩。

除了用人能力之外,秦始皇的自制能力同样突出。他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工作狂,只以工作为乐,“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每天不批阅完120斤竹简绝不休息。他自律极严,“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史记秦始皇本纪》)。他坚持有功才能封爵的 商鞅原则,就连自己的皇子皇孙也不例外,直到临终时仍然“无诏封诸子”。与严待自己亲人一样,他也极少任情越法、任意处理下民。章太炎针对这一点说:“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正是因为“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秦始皇才能高速、高效地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开创了一系列惊人的业绩。

(作者系渤海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