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中,辅佐刘备父子治蜀显示了他非凡的治国才能。

他把选拔人才看作是国家兴亡大事。他反复强调“治国之道务在举贤”。

诸葛亮的“贤”的标准是一方面有“才能”,另一方面要忠于汉室。

在实践中,诸葛亮认真总结了选拔人才的经验,提出七条“知人”之道:一,提出是非问题,观察志向;二,提出难题,观察应变能力;三,请其出谋划策,观察他的见识;四,观察他的勇敢;五,观察他酒后所显本色;六,观察他是否廉洁;七,观察他是否守信用。

诸葛亮还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他劝张爽、尹默、谯周等人从事教育。蜀汉还建立了国家最高学府太学,主要学习儒家经典,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各方面人才。

诸葛亮在执政过程中,深感民乱始于政乱,即始于豪强官僚的专横自恣。诸葛亮提出“先理强”,消弱、限制、打击豪强的不法行为,历行法治,他制定了《法检》《法令》《军令》《蜀科》等法令条例,并颁布施行。

在执法过程中,诸葛亮注意把“威之以法”和“服罪输情”结合起来,给人以出路和希望。将李严废职为民后,仍留李严之子李丰为官,后李严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也发病死去。

他还注意把刑法和教化结合起来,三令五申各种法律条令,努力做到人人皆知。为了“劝诫”“训后”蜀国的官员将士,诸葛亮明确指出善恶和办事的标准。由于诸葛亮的严格执法逐步稳定了蜀汉的秩序。

为了迅速恢复生产,诸葛亮推行“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政策。要求各地官吏重视农业,要求士兵用农闲时间参加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诸葛亮还重视水利建设,在都江堰设置“堰官”,精心管理,还组织人力,在成都市西北郊的柏河上修了一条九里长堤,人们称之为“诸葛堤”。

诸葛亮还实行盐铁官营政策,设置“司盐校尉”等官职,负责管理盐铁生产和兵、农器的制造。鼓励种桑养蚕织锦,使蜀锦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

诸葛亮平时反对奢侈浪费,提倡节俭,主张丰盛之年注重储备,以防灾荒。

诸葛亮发展生产的一系列措施,使贫弱的蜀汉地区出了“田畴开辟,仓廪充实,器械坚利,蓄积丰饶”的繁荣景象。为巩固蜀汉的统治打下了物质基础。

诸葛亮生在割据势力征伐的年代,所以他十分重视军队的建设。他认为治理好军队是保护国家,巩固政权的大计。

诸葛亮指出,一个将领率领百万之众,做到行动一致,服从命令,必须靠法律制度。

诸葛亮要求“使法量功,不自度”,定出“爵不可以无功取”的原则。他还重视士兵们在战争中的作用。他明文规定“不从教令立法”,对轻军、慢军、盗军、欺军、背军、误军的违犯者斩,这样使士卒懂得用兵之道,不轻易违犯禁令。

诸葛亮不仅严格训练和教化士卒,还注意对将领的教育。他写了《将苑》一文,人称是他为将之道。诸葛亮要求将领们做到“五善四欲”,即“善知敌人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即“战欲夺,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

诸葛亮还十分重视军队训练。他认为:“军天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诸葛亮总结历史上的作战经验,根据敌情,地形的不同情况加以改进和制定了一种军队操练和作战法叫“八阵法”,他用“八阵法”“教兵讲武”,把军队编成不同的作战单位,各部互相配合,临敌制变,机动灵活,随时掌握进退主动权,以战胜敌人。诸葛亮对军队的行军作战,屯驻之法都有严格的规定,布置得有条有理,连他的对手司马懿也对之十分赞叹。

诸葛亮在治国、治军过程中提出的原则方针,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运筹帷幄的风采,宁静淡泊的气度,谦虚务实的作风,“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和品格,难怪历代“端推诸葛亮是全人”,说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忠贞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