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令齐宣王名垂青史的,是临淄城西南门外的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在临淄的西南门——稷门之外,因此被称为稷下。从齐宣王的爷爷齐桓公开始(不是春秋时期春秋五霸第一位的齐桓公姜小白,而是田氏代齐后的诸侯田午),这里就聚集了一批学者讨论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学术问题,宣王的父亲齐威王在这里正式设立学宫,史称稷下学宫。到了宣王时代,稷下学宫规模空前扩大,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等各家各派学者从各地来到这里,从事研究,培养人才,发表看法,对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稷下学宫可说是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第一个科学院,第一个智库。

宣王时期的稷下学宫,规模最大,学者上千,学生数万;学派林立,诸子百家,纷至沓来。出现了“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司马光:《稷下赋》)的盛况,达到了稷下学宫发展史上的巅峰。稷下学宫成了文化圣地,学术中心。我们常说的百家争鸣,就发生在这里。

那么,为什么稷下学宫在宣王时代成了天下学术中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从齐宣王的角度看,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 宣王的雄心

齐宣王继承父亲齐威王的事业,政治上雄心勃勃,久有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战国策》记载宣王说:“寡人忧国爱民,故愿得士以治之。”他还向孟子承认自己最大的欲望不是美食美衣美音美色,而是扩大疆土,令秦国和楚国臣服,称霸诸侯,安抚四夷。为了实现抱负,需要人才保障。

宣王的人才战略是不拘一格,广揽天下人才,择其善者而从之,以实现自己的政治雄心。扩大稷下学宫,正是出于这个目的。有学者考证,稷下学者的代表人物淳于髡等人撰写的《王度记》,实际上就是他们为齐宣王设计的齐国统一天下后的政治制度和施政举措。

宣王从善如流的人才战略,为稷下学宫的兴盛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

第二、宣王的慷慨

宣王十分重视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落实知识分子待遇。宣王十分重视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落实知识分子待遇。政治上,稷下先生中的佼佼者,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76人,均给予上大夫的职位,相当于今天的部长级了。经济上,为稷下先生的代表人物专门修建康庄大道,提供高门大屋,享受高额俸禄。例如被誉为“稷下之冠”的杂家淳于髡,赐千金,车马百乘。孟子也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第三,宣王的开明

宣王时代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盛况空前,最重要的原因是宣王的开明的文化政策。

首先,稷下学宫的体制很先进。它的运作由官方出资,却由私家主持。学宫虽由国家财政拨款,主持人却是由学者公推的德高望重的学长担任。稷下学宫的主持人叫“祭酒”,大儒荀子就曾经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就是说,稷下学宫不搞官本位,因此被称为东方的“柏拉图学园”。这离不开宣王的开明。

在宣王的开明政策下,稷下学宫拥有非常自由的学风。兼收并蓄,学术自由,是稷下学宫的宗旨。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杂家等等,各家各派自由平等竞争。学生可以和老师吵架,如名家田巴逻辑思维发达,特别善于辩论,他“毁五帝,罪三王,……一日服千人”,彻底否定上古圣王,激烈反传统,有些不切实际,夸夸其谈。但他特别能说,一日之间,竟搞得上千人无言以对。这样一位能量大得很的学术权威,竟然被当时年仅十二岁的儒家信徒鲁仲连厉声质问:我听说厅堂上的粪土尚未打扫干净,就顾不上郊外的杂草;刀剑劈面砍来,就顾不上乱箭齐飞。事有缓急,务有先后也。如今楚军兵临我们的南阳,赵国侵略我们的高唐,燕军十万,赖在我们的聊城不走。国家危在旦夕,先生您有什么办法?如果没有办法,先生您的话就像猫头鹰在叫,人人讨厌了。请您还是闭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