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公仆们若都有惧“四知”之心,百姓之福!国家之福!

  中国在帝王统治的时代,不乏直谏之臣。他们认死理(儒学之理),撞着南墙不回头;他们绝对忠于君,也绝对严于己,戆直得令人起敬,也傻得令人叹息。有了他们,中国历史呈现出某种亮色。东汉的名臣杨震,就是其中的一位。  

  历代流传最广的是“杨震四知”的故事。这故事说的是他在一次赴任途中经过昌邑,他曾举荐的王密时任昌邑令,夜间带了十斤金来赠送。杨震问:“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意思是我了解你,你并不了解我,这是干什么?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王密羞愧地走了。杨震巧妙地拒绝了王密的重金,也表现出他君子慎独的操守。杨震还有一段佳话:他身为高官,“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劝他为子孙置些产业,他不肯,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这种不同流俗的风骨,不仅在古代,在现代也如凤毛麟角。杨震一生,为人清廉可风,作为直谏之臣,也是光照千古的。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人,他八世祖在西汉高祖时因战功封赤泉侯,高祖杨敞在西汉昭帝时任过丞相,祖辈曾经显赫。他的父亲杨宝却只是个攻习《欧阳尚书》的儒者,在西汉哀、平乱世隐居授徒,朝廷征用他,他遁逃不知去向。东汉光武帝赞赏他的高节特别征用,他以老病为由辞而不就。传说杨宝曾在华阴山北救了一只受伤的黄雀,治愈后放归自然。他夜梦黄衣童子赠他四枚玉环,希望他的子孙即使做了高官也洁白如玉。这显然是杨宝借梦说事,勉励子孙。杨震秉承父风,虽孤贫而好学,曾随太常相桓郁攻习《欧阳尚书》,对儒家其他经典也有深入的研究,儒生们称他为“关西孔子杨伯起”。在独尊儒术的汉代,这可是了不起的尊称。他在教学之余,还种地奉养老母,更以孝名传乡里。他治学授徒二十多年,同他父亲一样,以病为由不理会州郡官员对他的礼遇和征召。据说一日有冠雀衔三鱣鱼飞集他的讲堂,这是入仕高升的吉象。有人向他祝贺:“先生自此升矣!”汉代谶纬之说盛行,相信“天人感应”,这可能是触发了杨震从政的念头;更重要的,是其时正值历史上着名的邓绥以太后临朝称制,政治还算清明,因而杨震作了“盛世则仕”的选择。他五十多岁开始到州郡当官。邓太后之兄大将军邓骘善于推进贤才,闻杨震之名将他征名到幕府,从此杨震青云直上,先后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太司农、司徒,最后官居太尉。  

  东汉的皇帝多不寿,继位者多为幼帝,遂由太后临朝称制,执掌朝政。太后年轻,缺乏经验,外戚和宦官干政的祸乱常由此而生。其中,邓绥算是比较贤明的一位。她是东汉开国功臣邓禹的孙女,自幼聪慧好学,选入宫后先为贵人,颇有贤名,后和帝立为皇后。和帝死,幼子殇帝继位,殇帝2岁夭折,于宗室中选立刘祜,是为安帝。安帝年少,邓绥仍临朝称制,直至41岁病死。在她执政的20年间,虽天灾外扰不断,但在其兄邓骘等贤臣的辅佐下,多能妥善处理,杨震就是在这一时期逐步进入朝廷中枢的。邓绥死后安帝亲政,杨震的悲剧也就开始了。安帝刘祜少小聪明好学,入宫长大后却多有不德,邓太后很不满意,这可能是她长期不让安帝亲政,而且不惜严厉处置劝她归政者的重要原因,当然也不排除她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治理天下的雄心。安帝亲政后表现昏庸,突出的是宠信早年抚育和保护过他的乳母王圣及其女伯荣,亲近和重用宦官李闰、江京、樊丰、刘安、陈达,以及皇后兄阎显、帝舅耿室等奸佞,这些人互相勾结,胡作非为,扰乱朝政。其时杨震先任司徒,后任太尉,此二职与司空共称“三公”(或称“三司”),都是德高望重者担任,但职位虽高,并无实权,诸事都得听命于真正掌握朝政的“内廷”。杨震虽没有实权,发言权还是有的。汉代有臣子上疏直言,皇帝不怪罪的风气,而天颜难测,上疏直言既要有忧国忧民的心胸,更要有不计后果的勇气,杨震两样都有。《后汉书·杨震传》详载了他的多次奏疏,那真是披肝沥胆,直言无忌,比后世有名的谏臣魏征、海瑞毫不逊色。当然,他是寄希望于安帝的悔改。但安帝沉溺于其左右的巧言令色,对杨震的忠言只当耳边风。杨震执拗得很,安帝做的糊涂事不断,他的亲信做的坏事不断,杨震的奏疏也就不断。  

  最先令杨震忧虑的,是安帝对乳母王圣和其女伯荣的过分宠爱和纵容。他在奏疏中说,当今古人提倡的“九德”还不稳固,就“嬖幸充庭”;王圣虽有奉养皇上之功,但赏赐已经过多,而她不知满足,还勾结宫外的人扰乱天下。疏中希望安帝“绝婉恋之私,割不忍之心”,遣出王圣母女。安帝不仅听不进杨震的忠告,还将这份奏疏交给王圣母女看。她们从此对杨震衔恨,愈加骄横跋扈。伯荣同已故朝阳侯刘护的再从兄刘壤私通,刘壤娶她为妻,安帝竟让刘壤袭了朝阳侯的爵位,还让他当了侍中,这是个能亲近皇帝的官职。杨震又赴阙上疏。疏中说已故朝阳侯刘护的亲弟还健在,却让再从兄袭了爵位,刘壤又没有立过战功,皇上这样做完全是因为伯荣的缘故。这不仅有违“无功不封,无德不爵”的祖制,也不合经义的要求,使得行人喧哗,天下不安。疏中直截了当地希望安帝“鉴察既往,遵循帝则”,也就是规规矩矩当皇帝。安帝看了还是不理不睬。鉴于杨震的声望,也许还为了笼络杨震,安帝让他当了太尉,也就是“三公”之首了。这并不意味安帝有所改悔,他同时封王圣为野王君,让伯荣代他赴各地巡祝,所至之处,连在封地的诸侯王也迎送侍候。  

  杨震当了太尉,耿介如昔。安帝之舅耿宝让人向他推荐宦官李闰之兄,希望他安排使用,杨震拒绝了。耿宝亲自登门,说李常侍(即李闰)是国家倚重的人,我请你用他是传达皇上的旨意。杨震说如果朝廷打算令三府(即三司)召用他,应该有尚书的敕文。耿宝拿不出敕文,羞恼而去。阎皇后之兄阎显也向杨震推荐亲信,同样碰了钉子。而时任司空的刘授善于投机,闻讯立即将此二人征用了。这样一来,这些权势炙手可热的外戚、宦官就同杨震结了仇。安帝下诏为野王君王圣修建宅第,中常侍樊丰和侍中周广、谢恽为迎合皇帝和讨好王圣,大兴土木,大造声势,使得朝野震动。杨震十分焦急,又上疏直言说:今灾害严重,百姓穷困,外敌猖獗,国库空虚,不是安宁的时候。而皇帝下诏为阿母(即王圣)修建宅第,连通街里,十分豪华,耗资巨亿。周广、谢恽等人承办此事,倚靠奸佞之人,拾来贪污之徒,受其贿赂,施威用权,使得天下哗然,讽刺朝廷。安帝对杨震的奏疏仍置之不理。樊丰等人见安帝这种态度,更加肆无忌惮,甚至伪造安帝诏书,调用国家的木材和钱粮,为自己大修宅第。见安帝屡次不听进谏,杨震无法了,只好借助“天人感应”之说来警告安帝,在奏疏中说如今地震频发,干旱肆虐,正是皇上亲近幸臣,任其骄奢淫逸的结果,望安帝摒弃这些骄奢之臣,接受上天的警戒。奏疏上了,还是不见安帝的动静。樊丰等人对杨震恨得牙痒痒的,但因杨震是当代名儒,威望很高,还不敢对他下手加害。  

  延光三年(124年),安帝巡幸泰山,樊丰等人乘机加大修建自己府第的力度,不料杨震的下属高舒从大匠处得到他们伪造的皇帝诏书,交给了杨震。这下可是铁证在手了,杨震立即起草奏疏,准备等安帝回京后上奏。樊丰等人闻讯大惊。赶巧这时河间有个叫赵腾的人上书指陈朝廷得失,安帝大怒,大臣上疏直言尚是忠心的表现,也是制度内允许的事,而小民竟敢直言指责朝政,便是“罔上无道”,于是下诏将赵腾关进监狱。杨震同情赵腾,努力营救,向安帝上疏说,周贤王听了小人的怨言,反而更加敬德,赵腾纵然说了毁谤的话,还是与杀人犯法有区别,祈请保全赵腾的性命,让百姓敢于进言。安帝哪里听得进去,下令将赵腾处死,“伏尸于市”。樊丰等人见安帝正在盛怒之下,认为出手的时机已到,还不待杨震向安帝揭发他们矫诏的罪行,就向安帝进谗言,说杨震在赵腾死后深怀不满,并进一步挑拨,说杨震是邓太后旧臣,早有怨恨之心。这两点都是安帝的痛处,车驾方回到京城,就派人收了杨震的印绶,罢了杨震的官。杨震十分痛苦和灰心,他闭门谢客,不再与闻国事。可是樊丰等人对他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就由大鸿胪耿宝上奏,说杨震是大臣,并不服罪,心怀怨恚。安帝又听信了谗言,下诏将杨震遣还家乡。安帝是庸君,但自幼受儒学熏染,还不是暴君,没有将杨震置之死地,而对志杰高尚的杨震,这却无异催命符。杨震行至京城西郊的几阳亭,慷慨地对他的几个儿子和门生说,死是人的常份,我蒙皇上之恩身居高位,愤恨奸臣的狡猾而不能诛,厌恶皇上宠爱的女人胡作非为而不能禁止,有何面目再见日月。我死之后以杂木作棺材,布单作被,能遮盖身体就行了,不要造冢,不要祭祀,说完就饮鸩自尽了。一个忠直之臣,就这样悲惨地画上了人生句号。樊丰等人得知杨震死讯还不甘心,令弘农太守移良派人到陕县拦截杨震的灵柩,把棺遗弃道旁,还贬谪了杨震几个为官的儿子。行人经过此处,都忍不住落泪。  

  安帝只活了32岁,他死后宫廷经历一场争夺帝位的风波,被贬斥的太子刘保才得以继承帝位,是为顺帝。樊丰、耿宝一伙奸人或互相残害,或因继续作恶被铲除,王圣母女也被逐出京师。杨震的门生虞放、陈翼到朝廷为杨震鸣冤,顺帝下诏封杨震的两个儿子为郎,赠钱百万,并以礼将杨震归葬于他的故乡华阴潼亭,远近的人纷纷前来吊唁。《后汉书》说有高达丈余的大鸟出现在杨震墓前,双目垂泪,任人抚摸,直到葬礼完毕才飞去。郡守将此事禀告朝廷,顺帝认为是上天对杨震的冤屈示警,大鸟哭灵更是杨震的忠直所致,下诏以中牢之礼祭祀杨震。乡人为纪念这件事,在杨震墓前立了一尊石鸟像。“大鸟哭灵”虽是附会或传说,在那个迷信“天人感应”的时代,足以表明人们对杨震的崇敬。“大鸟哭灵”流传很久,东汉末年,杨震的孙子杨奇在灵帝朝中任侍中。灵帝是个昏君,一次问杨奇:朕比先朝的桓帝怎么样?桓帝也是个昏君,杨奇巧妙地回答:陛下比桓帝,犹如虞舜比德于唐尧。这是讽刺的话,灵帝听明白了,很不高兴,说卿家你就像不肯低头的“强项”董宣,真是杨震的子孙,你死后也会有大鸟出现的。 

  杨震博学、正直、清廉的家风传了几代,他的三代儿孙杨秉、杨赐、杨彪很争气,在东汉都位列三公,杨秉还有“三不惑”(酒、色、财)的美誉。算上杨震,被称为“四世三公”,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杨震的五世孙杨修,是东汉末年着名的才子,因受曹操猜忌而遇害,如今他的大名比乃祖还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