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说的到来使得匈奴人一改原来的“颓废”面貌后,稽粥对中行说越来越器重,最后发展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在中行说的劝说下,多次对汉朝边境进行了“打草谷”。
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十一月,稽粥入侵狄道,对大汉进行了赤裸裸的“骚扰”,抢走许多人畜。文帝以“言然无信,不知其可也”对稽粥进行责问和劝 说。但效果等于零,此时的稽粥根本就不吃他这一套,在边境上这里转转,那里游游,东边抢抢,西边烧烧……总之,边境上常常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不是,不战也不是。汉文帝面对上任以来最头疼的外交问题,烦恼之时,他便这样吟道:“何以解忧?何以解忧?”
他话音未毕,一人答日:“何以解忧,唯有晁错。”
继贾谊之后,大汉又有一位能人横空出世,他就是晁错。贾谊是刘恒的智囊,晁错是太子刘启的智囊。他两父子都好智囊,但两位智囊都因他父子而死。“文景之 治”如一园子的鲜花,贾谊和晁错就如两株参天大树。这两株大树粗壮挺拔,一株招展儒家风范,正气浩然;另一株延续法家刚正,凛不可犯。
晁错是颍川人(今河南禹县),为人严峻、刚直、苛刻。一句话,他有法家代表所要求的品行。他曾经在张恢门下学习申不害和商鞅的思想,文章博学,任太常掌 故。晁错的性格和学识预示了他今后的命运,他是政治上的强硬派,愿为理想牺牲自我。读到晁错,不禁想起雨果笔下的沙威。沙威是雨果虚构的人物,晁错的品行 也近乎虚构。
晁错为人很有才学,在宫中先做太常掌故,后提升为太子舍人,深得太子刘启的器重,刘启赐其“智囊”绰号。晁错师从伏生。 这伏生乃是秦朝博士,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他幸运地成为了漏网之鱼,非但在乱世中苟活了下来,而且还把一本旷世奇书《尚书》,成功地保存了下来。
文帝即位后,下诏征求留下来的经书,唯独少《尚书》找不到,后来听说颍川伏生用《(尚书》教齐、鲁两地的儒生,就派晁错前去学习。
未料此时伏生年事已高,头发花白倒也罢,偏生嘴里的牙齿也不争气,今天掉一颗明天掉一颗掉得差不多了,牙齿掉光了倒也罢,偏生说话“风来风去”,瓮声瓮 气,如同念梵语。因此,伏生每次讲授时,晁错洗耳恭听,竖耳静听,侧耳细听,听来听去,听到最后,每每照读,只听得清伏生讲一个“错”字。
好在那时晁错凭着自己英俊的外表,才三五日便和伏生的女儿羲娥对上了眼。后来伏生讲课时,羲娥主动充当晁错的翻译官,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晁错很快就领悟到了其中奥秘,最终满载而归,不负汉文帝的期待。
汉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匈奴发兵侵扰汉朝北部边境狄道一带,给边境汉人带来巨大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太子家令颍川人晁错上书文帝说:《兵 法》说:‘有战无不胜的将军,没有战无不胜的民众。’由此来看,安定边境,保邦定国,关键在于良将的选择,因此一定要慎重行事。
臣又 听说,在战场上与敌人交锋,有三件事情最为重要:一是武器精良,二是士兵训练有素,三是占据有利地形。按照《兵法》:步兵、车骑兵、弓弩、长戟、矛铤、剑 盾等不同的兵种和武器,适合不同的地方作战。如果战场地形不适于发挥手队和武器的长处,十个士兵抵不上一个士兵的情况就可能出现。士兵不经过挑选,军队缺 乏训练,起居管理混乱,动静不一致,胜不能进、退不能守,士兵不能听令行军,这是不训练军队的错误,这样的军队,人数虽多却不中用。兵器不齐备不锋利,与 空手作战一样,难以快速制敌;盔甲不坚固,与脱衣露体一样;弩箭射不远,与短兵器一样;目标不能被射中,射中习标却不能深入,就像没有箭头一样,与没有箭 没有区别。这是由于将领不检查武器装备造成的,这样的军队,也难有什么大用。所以《兵法》说:‘器械不锋利,是把士卒奉送给敌人;士卒不听号令,是把将领 奉送给敌人;将领不懂兵法,是把他的君主奉送给敌人;君主不精心选择将领,是把国家奉送给敌人。’这四种情况,决定用兵的成败。
臣又 听说;在用兵时,应按照双方国家大小、强弱和战场地形的不同,选择不尽相同的作战策略。选择侍奉大国,这是小国应采取的措施;如果与敌方旗鼓相当,就应联 合其他小国对敌作战;中原王朝应该采取的战略是利用蛮夷去进攻蛮夷部族。和匈奴作战情形与在中原作战大不相同:在山间河流行走,中原的马匹比不过匈奴;在 危险的道路上,边策马奔驰边射击,匈奴的骑射技术胜过中原;不畏风雨疲劳,不怕饥渴,中原将士比不过匈奴人。这是匈奴的优势。如果到了平原,在地势平缓的 地方,形势就会好转,匈奴的军队就容易被使用轻车、骁勇精锐的汉军打乱。汉军使用强劲的弓弩和长戟,箭可以射得很远,长戟也能远距离杀敌,持小弓的匈奴就 无法与我军抗衡;汉军身穿坚实的铠甲,手持锋利的武器,长短兵器配合使用,弓箭手适时出击,士兵按什伍编制统一进攻,匈奴军队就无法抵挡我军的进攻;聚集 勇敢强健的弓箭手,以特制的好箭射向同一个目标,匈奴用木材和皮革制成的防御武器就全不起作用;在平地作战,剑戟交锋,近身搏斗,匈奴人的脚力就不如汉 军。这是中原的军事优势。由此来看,匈奴优势有三,汉军优势却有五。加之陛下动用了数十万军队,去攻打只有数万军队的匈奴,从数量角度看,这是以十击一的 战术。
“尽管如此,战争总是万分凶险之事。由大变小,由强变弱,很快就会实现。用人的生死去决胜负,失利就难以重振国威,就会追悔莫 及。英明的君主在决策时,应确保万无一失。现在来归降朝廷的胡人一义渠、蛮夷等,部众达数千人,他们有与匈奴一样的饮食习惯和善于骑射的特长。可以赐给他 们精良的武器和充足的粮食,加上边境各郡的精锐骑兵,再起用通晓兵法、能把蛮夷部族的人心笼络到一起的将领,以陛下明确的约定统率他们。如果遇到险阻,就 发挥这些人能够冲锋陷阵的优势;在宽阔的平野,敌人就会被我们的战车、步兵制服。两支军队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再加上以众击寡,这才是万无一失的战略。” 他的意见得到文帝的赞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