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生(生卒年不详),名胜,济南(今山东邹平)人。今文《尚书》的创始者、西汉经学大师。>  伏胜相传为孔子弟子宓子贱的后人(古代宓与伏通)。相传伏胜从十岁起就攻读《尚书》,“以绳绕腰领,一读一结,十寻(八尺为寻)之绳,皆成结矣”。(段成式《酉阳杂俎》)。>  伏胜曾做过秦朝的博士。秦赢政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始皇颁布禁书令,伏胜冒死将一部《尚书》偷藏于夹壁墙内。此后,在秦末汉初的兵荒马乱岁月里,他一直离乡背井,流落他乡。

  秦亡汉兴,时世安定后,伏胜回到家中,从墙中取出了《尚书》,由于水湿虫蛀,百篇《尚书》只剩下了29篇。他把仅存的《尚书》一一抄录整理,并广招弟子,进行传授。齐鲁一带的儒生纷纷拜他为师,“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史记·儒林列传》)。>  汉惠帝时恢复了儒家经书的合法地位。汉文帝时,刘恒想找能治《尚书》的学者,结果朝内外竟无人能传此书。后来听说伏胜能传讲《尚书》,便准备召他进朝传授。但这时伏胜已90多岁,行走十分困难。文帝只好下诏让主管宗庙礼仪、文化教育的太常常故晁错亲自到济南伏胜家中学习《尚书》。伏胜传授《尚书》,一直是口授。这时因年事已高,言语喃喃,晁错很难听明白,伏胜便让女儿羲娥在一旁代为解说。羲娥讲的是方言——齐语,而晁错是河南颍川人,故仍是十有二三听不懂。经过数月的努力,晁错终于将《尚书》学完并记录下来。这就是传之后世的今文《尚书》,即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写定的《书经》。此后,伏胜的弟子又根据伏胜对《尚书》的解释,编成《尚书大传》。然《四库提要》称“此书与经义在离合之间,属于外传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