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个世界上,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我们生命的深处总有一种自然的和上天的联系。中国古称“天朝”,神传文化渗透在中华儿女每个人的血脉里。人们常说“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 上天对人类了若指掌,而我们,又如何知晓天想要对人说什么?

  翻开浩瀚的中华文明史,我们看到“天垂像,见吉凶,圣人像之。”上天显示各种天象,表示吉凶,圣人以此推算。“则之”,那就是顺天意而行。

  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公元541年7月21日——公元604年8月13日)平定五胡之乱、灭西晋,建立了隋朝。统一全国后,杨坚励精图治,开创了辉煌的“开皇之治”。

  杨坚称帝后,住在北周的宫殿里老是觉得不舒服,一是北周宫殿建得“制度狭小”,宫殿规模不够大;二是据说“宫内多妖异”,他产生了另建新都城的念头。

  建新都城是一件大事,不能说建就建,当时国家刚刚建立,财政也不宽裕,百废待兴。天下方定然人心未稳,搞这么大的工程,大臣会怎样想?国家财力能承受吗?隋文帝疑虑颇多。

  其时,朝政常务由两大臣所掌:一为纳言苏威,另一位是尚书左仆高颍。某晚,他邀来苏威、高颍共商迁都一事。然而,谈了一个晚上,隋文帝还是下不了决心。

  岂料,次日早晨上朝,隋文帝收到掌管天文太史的通直散骑侍郎庾季才的奏折,展开一看,奏折中竟然写道:“臣夜观天象,俯察图记,发现必有迁都之事。上古尧都平阳,舜继位后就迁都于冀,可知帝王所居,历代不同。长安城自西汉建都以来,至今已有八百年。水质已经变得咸卤,不宜饮用。愿陛下顺从天意人心,定迁徙之计。”

  这位庾季才是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他8岁时诵《尚书》,12岁通《易经》,好占天象。在前朝也掌天文太史之职,他的著作《灵台秘苑》一书至今尚收录在《四库全书》内,是我国古代星象学名著。隋朝建立之后,他仍是掌管天文太史的通直散骑侍郎。

  一看之下,隋文帝大为愕然,昨晚与高颍、苏威议论过的事,没有任何人知道,两个臣子要通风报信给庾季才也没有时间。因此,阅悉庾季才此奏,帝惊谓:“是何神也?”

  没多久,太师李穆也呈上奏折,请求迁都。

  庾季才“观天象知迁都”,德高望重的太师也有相同意见,迁都真乃天意也!隋文帝终于下了决心。说:“天道聪明,已有征应,太师人望,又有此表,看来天时与人和都具备了,迁都之事,一定可行。”随即下诏:“旧长安城自汉代以来,凋残日久,屡为战场,经饱丧乱,至今已不适宜作帝王之居。”

  那么选址在哪里?建成什么样?

  朝廷派人经过多番勘察,发现龙首山“山川秀丽,卉物滋阜”,隋文帝甚是喜欢,于是便在此建新都。

  新都城称为大兴城,后来改名为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新都城南对终南山及子午谷,北临渭水,东有浐、灞二水,城西有一片草原。宫城建在城中央偏北,宫殿坐北向南,当时称为大兴城。长安城布局严谨,结构紧凑,以南北向的御道朱雀大街为中轴线,东西两边各有54个坊和一个市,凸显中国传统审美观和迎合《诗经》所云“凯风南来”的地理风水,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新都很快建成了,开皇二年规划,开皇三年三月迁都,诺大的工程并没搞得官怒民怨,而且仅仅只花了十个月就完成了,很是顺利。新都被称为大兴城。隋文帝希望大兴城成为隋朝辉煌的开端。果不其然,隋后来成为地球上当时最大的帝国。

  事实上,新都也为后来的盛唐奠定了一个好基础,后来唐朝也纳此为都城,只做了一些小改造,没做大的方面的改建。

  为了表彰庾季才,隋文帝赐给庾季才绢三百段,马两匹,晋爵为公。隋文帝对苏威和高颍赞叹说:“这个庾季才看星象的本领真是太神奇了!”

  从此以后,隋文帝对天意垂像深信不疑:“朕自今以后,相信有天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