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五个时期,即殷末周初的萌芽期、秦汉之际的生成期、魏晋南北朝的转折期、隋唐两代的兴盛期,以及宋至清末的成熟期。

隋唐的木结构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已达到完全成熟,反映大自然山水风景之美的山水画已成为独立的绘画门类,描写自然风光的山水田园诗歌大量涌现。在这如此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文化繁荣的社会条件下,隋唐的园林建造达到了全盛阶段。极具 皇家气派 的皇家园林,造园艺术大为提高的私家园林,兼具城市公共园林性质的寺观园林,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艺术水平,构成了隋唐园林发展的庞大体系。遗憾的是,这些优美的园林均已无存,我们只能从历史文献及有限的资料中去了解它们的原貌。

1、美如仙镜的皇家园林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另建新都——大兴城。在建城的同时,也同步开始了水系工程的整理与修建,先后开凿了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黄渠引水入城,并疏浚漕渠故道,开凿自大兴城至潼关长达三百里的广通渠,基本解决了城市供水、宫苑用水和水路运输,同时也为园林的建造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在此基础上,隋文帝杨坚于大兴城北建造了大兴苑。隋炀帝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在汉魏洛阳故城以西约8公里处营建东都洛阳,并利用洛阳优越的水利条件和运河之便,开渠引来谷水和洛水,在城西修建了规模极其宏大的 西苑。公元618年李渊代隋,建立了唐朝,改大兴城为长安,仍以此为都。除继续进行了城市建设外,又进一步修建和完善了隋代水利工程。在园林建造上除保留和继续修建隋大兴园(唐改名为禁园)、西苑(唐改名神都苑)外,唐太宗又于贞观五年(公元613年)修造了行宫御园九成宫,贞观八年修建了大明宫,贞观十八年修建了离宫御园华清宫。此后,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在长安城内兴建了兴庆宫,随后又在城东南隅修复扩建了曲江池和御苑芙蓉苑,并于城东北部和东侧修筑御用夹城通道,将城东北的禁园、城东的兴庆宫和芙蓉苑连在一起。以上众多皇家园林大多在隋代、唐初和盛唐修建。唐代皇室游园生活多样化,园林的规划布局也各具特点,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

大内御园主要有西苑、禁园、大明宫、兴庆宫。

西苑在洛阳城西侧,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与洛阳城同时兴建。它方圆100公里,地势为一片略有起伏的平原,洛水、谷水和涧水从苑中流过,水源非常充沛。园内分山海区、渠院区、无水宫室区、山景区等几大部分。每一景区都各成体系,同时又相互联系映带。其中尤以山海区和渠院区最具特色。

西苑的布局以人工开凿的大湖—— 北海 为中心,湖面周长十余里,湖中有用木石筑成的蓬莱、方丈、瀛洲等岛山,山高达35米左右,上面分别建有通真观、习灵观、总仙宫、风亭、月观等台观殿阁。湖的北面有龙鳞渠,渠水婉蜒曲折流入湖中,沿渠建有16院,院院有名,各院自成一组建筑。院外有水渠环绕,院内植杨柳修竹、名花异草。秋冬之际以彩锦结花缀于其上,池沼之内结彩锦为荷,色败即换。各院住四品夫人一位,美人20。各院东西南辟3门,各门皆临渠而开,渠上架桥。此外,苑中还开凿有五个小湖,东为翠光湖,南为迎阳湖,西为金光湖,北为洁水湖,中为广明湖。湖中皆积土石为山,山上构筑亭殿。各湖之间开有沟渠并与北海相通,水深数丈,能通行龙凤舸,隋炀帝常泛舟湖中。

据记载,隋炀帝建西苑之时,曾诏天下各方送花木鸟兽入苑,苑内金猿青鹿动辄成群,草木鸟兽繁息茂盛。为便于皇帝游园,又自京城开御道直通西苑,道旁植高柳长松。

从上述可见,这座以水景为主的园林当初是经过周密规化、精心安排的。

园中水景龙鳞渠、北海、曲水池、五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河湖体系,它不仅具有观赏作用,而且还起着组织园林空间和各景观的艺术作用。16组建筑群以渠水为纽带,联成一个有机和谐的大景区,景区之中各院又自成一个独立小景区,园中有园,这种构图方式是前代所没有的。水系与山体的结合,又构成了层次丰富的立体式山水空间。西苑这座秀美的园林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古典园林已步入全盛时期。

禁园位于长安宫城北面(隋为大兴苑),东西27.5里,南北23公里。

南面苑墙即长安的北城墙,北至渭河南岸,东临核,西面包括汉长安旧城。

苑中树木茂密,建筑疏朗,皇帝多在此游憩娱乐,狩猎放鹰,此外还兼驯养野兽、马匹,供给宫中果菜鱼禽。苑内有鱼藻宫、九曲宫、望春宫、梨园等24处重点建筑。

著名的 鱼藻宫 在大明宫正北。引灞水入 鱼藻池 ,池中堆筑山岛,岛上建鱼藻宫,皇帝常在此宴乐或观彩舟竞渡。

东内苑在大明宫东南隅,南北1000米、东西约500米,苑内有龙首殿、龙首池及教场、马坊、马球场等。

大明宫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宫城,面积约32公顷,位于长安城外东北的龙首原上,地势居高临下,气候凉爽宜人。站于此处,长安市内街道坊市皆了如指掌。宫城南部为宫廷区,北部为苑林区。林苑区地势低下,中央有分东西两他的太液池,中间以3米宽渠道相连,面积约1.6公顷,池中有蓬莱山,山上广种花木并建有亭阁。

兴庆宫位于长安城内东南面的兴庆坊,原为唐玄宗李隆基做太子时的府邸所在。公元714年改建为兴庆宫,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玄宗皇帝移居此宫听政。宫的北半部为宫廷区,南半部稍大为苑林区。

苑内中心有一长圆形湖,面积约1.8公顷,经龙首渠引核入湖,湖中植有荷花、菱角等,玄宗与杨贵妃常泛舟湖上。湖西南有花萼相辉楼和勤政务本楼两座主要建筑,楼前广场遍植柳树。湖东南有长庆殿、长庆楼等建筑。

苑内种有上百种杨贵妃喜欢的牡丹。湖东北有一土山,山上建 沉香亭 ,亭周围牡丹尤其出色,玄宗与杨贵妃常到此亭赏花。

华清宫为离宫御苑,位于今西安以东35公里的临潼县,由宫廷区和苑林区组成,周围随山势筑有廓墙。宫廷区为一长方形宫城,坐南朝北。宫城分中、西、东三部分。中部由此向南有左右朝堂,弘文馆、修文馆。入津阳门,有前殿、后殿,再向南为内廷。内廷除殿宇建筑外,还建有16处温泉浴池,即 十六汤。西部有功德殿。东部主要有瑶光楼和飞霜楼,向南有莲花汤(又名九龙汤),是玄宗皇帝的御池,也是杨贵妃赐浴的地方。此池建筑豪华考究。另一御用汤池为 长汤 ,面积有数十间屋之大,池中用玉石雕成莲花状喷水口,汤中垒瑟瑟(珠宝名)及沉香(香木)为山,状似瀛洲、方丈。宫城之外筑有罗城一重,东部为嫔妃居住的宫院,西部为百官邸宅及衙署区。

苑林区为骊山北坡山岳风景地带,沿山势地貌,规化出各具特色的景区景点。山麓遍植若干花卉、果木,修有马球场、赛马场。山腰地势险峻,有溪谷、瀑布,山林之中放养驯鹿。山顶朝元阁及其侧老君殿为道观,御道循山而下直抵宫城昭阳门,途中建长生殿供皇帝进香前斋戒沐浴。相传唐玄宗与杨贵妃曾于七巧节在此殿内海誓山盟,愿生生世世永做夫妻。白居易的《长恨歌》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记述的就是此段佳话。

曲江池位于长安城东南隅,隋初曾引黄渠之水而入,扩大了曲江池的水面,隋文帝改名芙蓉池。唐开元年间又重修,池水更加充沛,复用曲江池旧名。池南有紫云楼、彩霞亭和芙蓉园,西有杏园、慈恩寺。芙蓉园隋代为御园,唐初曾赐与魏王李泰,后又赐东宫,开元之时又改建为御苑,平民百姓不得进入。

开元前,曲江池不同于皇家园林和私人园林,平民百姓春天踏青、重阳登高,天旱祈雨,平时游赏都可到曲江进行。其中尤数中和节(二月一日),上巳节(三月三日),重阳节(九月九日),最为热闹。此时皇帝率嫔妃到曲江游玩并赐宴群臣,沿岸张灯结彩,池中游船画舫,百姓熙攘,车马填塞,长安城中几乎半空。这种在城市里面具有公共游览性质的园林,在封建社会皇权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是非常罕见的。

2、清雅简素的私家园林自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兴起后,发展至唐代更加兴盛。城市私园,郊野别墅园广泛兴建,其造园水平、艺术特色都有很大提高。唐代私家园林多集中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当时公卿贵族几乎皆有园林。在长安城南杜曲、樊川一带,园林方圆达数十里,泉石胜景,布满川陆。陪都洛阳有伊、洛二水穿城而过,城中沟渠纵横,水源丰富。达官贵戚凿池引水,置宅筑园之风不亚于京都长安。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后》中记载: 园囿之兴废,洛阳兴废之候也。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废兴而得。 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在隋唐之时虽无六朝兴盛,但扬州、成都等地,也都存在相当数量风格独特的园林。

隋唐之时的私家园林,因大多建在城中和近郊,因此面积一般较小。在造园风格上,皇亲贵族、官僚世家的园林豪华绮丽,建筑物较多,士人园林则清新幽雅,简朴素淡,自然野趣较浓。士人园林的这一特点,对北方园林影响很大,后来一直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特色。在造园手法上,因园林面积所限,所以更多地偏重象征性手法和借助于想象。在穿池堆山,模山范水上努力追求小中见大,此时用单石代山的作法更为普遍。山池是城市私园必不可少的主体景观, 山池 二字一度成了私园的代名词。为突破高墙深院造成的视觉局限,城市私园往往在靠近楼阁或在假山上建亭,以作远眺之用。此外郊野之园、文人之园,唐时已集观赏性和日常生活为一体,相互统一,相互渗透。如白居易曾对自家的洛阳私园做了这样的描写: 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睡,足以息肩。

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须飘然,……时引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鸡犬闲闲。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于其间。 文人造园不仅继承了搜集奇花异草以做观赏的传统,而且取花木之品格以言志,如取松柏之高寒不凋,取梅花之冰清玉洁,取青竹之虚心劲节,取莲花之不染、不妖。

唐代著名的私园很多,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王维的 辋川别业 ,李德裕的平泉庄,杜甫的浣花溪草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