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泰,即周文帝,南北朝时期杰出军事家、改革家、政治家,西魏的实际掌权者,执政二十余年,奠定了北周的基础。大定二年(556年),宇文泰去世,谥号为文公。周孝闵帝受禅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为文皇帝,号其墓为成陵。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人物生平

  边镇武吏

  宇文泰的先祖源出南匈奴,后融入鲜卑族中,号宇文部。后为鲜卑慕容皝所灭,其余部乃仕于慕容氏诸燕。及后燕为北魏击败,乃归北魏,不久被徙居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遂世居守之。

  孝昌二年(526年)正月,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镇兵鲜于修礼率领北镇流民于定州左人城(今河北唐县西)起义,宇文泰一家亦参加了起义队伍。但在前往左人城途中,被政府军击败,宇文肱及其长子宇文颢、次子宇文连阵亡,宇文泰与其兄宇文洛生幸免于难,入鲜于修礼军中。鲜于修礼死后,宇文泰又加入葛荣军中,被任为将帅。葛荣失败后,尔朱荣畏惧宇文兄弟有异心,于是网罗其他罪名,诛杀宇文洛生。因为宇文泰慷慨陈述,才释去尔朱荣对他的戒心,免遭其难。由于宇文泰与尔朱荣的部将贺拔岳有旧,贺拔岳亦是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军人,与宇文泰之父宇文肱关系甚密,因此,宇文泰被收编在贺拔岳部下。

  永安三年(530年)春,尔朱荣以尔朱天光为主帅,贺拔岳和侯莫陈悦为副帅,率兵前往镇压关陇起义军。宇文泰以步兵校尉的身份随贺拔岳入关,因镇压起义军有功累迁至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增邑三百户,加直阁将军、行原州事。在镇压关陇起义的过程中,宇文泰乘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对吏民施以恩惠,羸得了不少人的好感。是年九月,孝庄帝元子攸诛杀尔朱荣,但大权仍操在握有大军的尔朱氏手中。

  贺拔干将

  太昌元年(532年),高欢攻灭尔朱氏,拥魏孝武帝元修即位,自总大政。他任命贺拔岳为关西大行台,贺拔岳任命宇文泰为行台左丞,领府司马,加散骑常侍。事无巨细,都委任于他。高欢在朝中位居大丞相,秉掌大权。孝武帝元修密与贺拔岳相结,想牵制高欢。时为府司马的宇文泰自请出使晋阳(今山西太原),来观察高欢的为人。宇文泰到了晋阳之后,与高欢口答应对,敏捷雄辩,高欢欲留宇文泰为己用,宇文泰固辞而返。宇文泰回到长安,对贺拔岳分析了当时形势:“高欢决不甘于为臣下者,他之所以还没有篡夺皇位,是惮于你们兄弟二人。至于侯莫陈悦其人,不过是个庸人,只是碰上了好机会,才得以居高位,其既无忧国之心,也就不为高欢所排忌,只要早作准备,取之不难。如今河西费也头有控弦之骑不下一万,夏州刺史斛拔弥俄突拥兵三千,灵州刺史曹泥、河西流民纥豆陵拔利也各拥部众,各怀志向。因此,如果我们领军前往陇地,扼其要害,显示自己的兵威,并以德行令民众信服,就可以收取他们的兵马以充实我们的队伍。那时,向西安抚氐、羌等少数民族,向北能羁縻漠北的部族,我们再还军长安,辅佐魏室。这不就是当年齐桓公、晋文公安抚周室、称霸天下的举动吗?”贺拔岳听了非常佩服,遂派宇文泰到洛阳见孝武帝,密陈其打算,孝武帝听后大喜,加宇文泰为武卫将军。

  永熙二年(533年)八月,孝武帝授贺拔岳为都督雍、华等二十州诸军事、雍州刺史。贺拔岳以牧马为名,引兵西屯平凉(今甘肃华亭西)。是年,贺拔岳以夏州(治岩绿,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边塞要地,欲派得力之人为刺史,在众人的极力推举下,以宇文泰为使持节、武卫将军、夏州刺史。宇文泰到了夏州后,抚慰流民,结好少数民族,很快控制了夏州局势。

  永熙三年(534年),贺拔岳联合侯莫陈悦讨伐曹泥,结果中了侯莫陈悦之计,贺拔岳被谋杀。贺拔岳部三军无主,惶惶不安。有的将领提议由宇文泰统帅贺拔岳部队,但宇文泰的好友劝阻说,形势不明,处境危险,应观察一下再作决定,但宇文泰却认为:“难得易失者时也,不俟终日者机也,今不早赴,将恐众心自离。”他立即赶赴凉州接管了贺部的指挥权,约集众将陈说利害,巡视各营寨,稳定军心。而且击败侯莫陈悦,向东进据长安。有了立政关陇的基础。

  宰制关陇

  宇文泰统领贺拔岳军后,一面命诸军戒严,准备进讨侯莫陈悦,一面上表孝武帝元修,并与元毗及诸将刑牲盟誓,相约共扶王室,孝武帝遂下诏以宇文泰为大都督,统领贺拔岳所部人马。宇文泰得到孝武帝的正式承认后,立即进攻侯莫陈悦。十一月,宇文泰遣李虎、李弼等讨伐曹泥。次年,曹泥降,灵州遂平,宇文泰徙其豪强置于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以加强控制。宇文泰平定秦、陇后,实力增强,孝武帝以泰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关西大都督,略阳县公,承制封拜,成为仅次于高欢的有力人物。

  永熙三年(534年)五月,北魏孝武帝欲起兵伐高欢,事泄之后,高欢已有所戒备。中军将军王思政对孝武帝说:“高欢的篡逆之心,已昭然若揭,洛阳非用武之地,一旦遭到进攻,难以守御,宇文泰心存魏室,不如前往关中,凭借他的力量与高欢抗衡。”孝武帝深以为然。先是,秦陇刚平,夏州长史于谨曾劝宇文泰上书孝武帝,徙都关中,以效曹操之举,挟天子以令诸侯。宇文泰接受了这一意见,将高欢结好自己的书信都封交孝武帝,以示忠于王室之心。及孝武帝欲伐高欢,泰又遣大都督梁御率步骑五千屯于黄河、渭水合口处,以为声援,令秦州刺史骆超率轻骑一千入洛阳。不久,又遣大都督李贤领精骑一千赴洛阳。因此,当孝武帝向大臣征询徙都关中的意见时,上下几乎都表示同意。

  永熙三年(534年)七月,孝武帝不敌高欢,遂从洛阳率轻骑入关,迁都长安,加授宇文泰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是年十月,高欢另拥魏孝静帝元善见即位,徙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史称东魏,高氏继续控制着东魏朝政。孝武帝迁徙到长安之后,政令全部取决于宇文泰,孝武帝仍受制于人,心中不悦,与宇文泰渐生嫌隙,不满之情溢于言表。同年十二月,宇文泰毒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次年正月,元宝炬于长安城西正式即位,改元大统,是为西魏文帝。宇文泰仍控制着西魏朝政实权,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大行台,爵安定郡公。北魏由是一分为二。

  潼关争胜

  当时东魏势强,高欢有平关陇之志。西魏大统元年(535年)正月,高欢率大军造三座浮桥,在蒲坂(今山西永济)准备抢渡黄河。第一次东西魏大战小关之战拉开序幕。东魏大行台尚书司马子如率大都督窦泰、秦州刺史韩轨等攻潼关。西魏宇文泰屯军灞上(今陕西西安东)。司马子如等回军,自蒲津(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黄河渡口)夜渡黄河,攻华州(今陕西大荔),被刺史王罴击退。大统二年(536年)十二月,高欢为避免两面作战,遣使向南朝梁请和。同时,乘关中饥荒,督军三路讨西魏:以司徒高敖曹领兵攻上洛(今商州),大都督窦泰攻潼关,高欢亲领兵自晋阳趋蒲坂。

  大统三年(537年)正月,高欢军屯蒲坂,于黄河架三座浮桥,欲渡河。驻守广阳(今陕西临潼北)的宇文泰得知后,认为东魏军分路出击,以架桥示渡,实为牵制西魏军,欲使窦泰军得以西入。窦泰为高欢之骁将,屡胜而骄,应该首先攻打他的队伍。窦泰军败,则高欢不战自退。而诸将认为,高欢在近,窦泰在远,舍近即远不妥,不如分兵抵御。

  宇文泰率骑六千自广阳回长安,征询直事郎中宇文深意见。宇文深认为,若先攻高欢,窦泰赴救,我将腹背受敌。若以轻锐潜出小关(今陕西潼关东),先击窦泰,高欢持重,难以及时出救。窦泰败,高欢的兵势肯定受挫,此时再回师击之,可获全胜。宇文泰纳其策。于是对外扬言舍弃关中、退守陇右,以迷惑东魏军,同时自长安潜军东出,正月十七日早晨到达小关。窦泰突闻西魏军到达,惊惶失措,急忙自风陵(今山西芮城西南黄河北岸)南渡迎击,宇文泰出马牧泽(今陕西华山北麓),派出军队袭击窦泰,窦泰军队被击溃。窦泰自杀,所部被俘万余人。高欢以黄河冰薄难以赴救,撤浮桥而退。高敖曹亦奉命自上洛撤军。宇文泰在潼关之战中审时度势,利用东魏军的弱点,集中兵力,出其不意攻其一路,一举获胜。双方第一次交手,以高欢失败告终。

  沙苑大战

  大统三年(537年),高欢亲自带兵二十万自壶口出发赶往蒲津。第二次东西魏大战开始。宇文泰由于关中旱灾大饥,带着不到一万的军马在桓农谷仓休整了五十多天,宇文泰的部队没有得到补充,缺兵少粮,各州的部队未能按字文泰的命令准时集结。宇文泰听说高欢渡黄河来战,赶忙入关准备。高欢将领高敖曹带三万兵马就把桓农团团围住。高欢的参谋劝说道:“西魏连年遭受饥荒,所以宇文泰军冒险到陕州来抢仓粟粮食,现高敖曹已经围住桓农粮仓,粮食运不出去。我们最好分兵诸道,不与宇文泰的军队接战,等到麦秋时分,宇文泰军民饿死大半,宇文泰不死也得投降。所以我们最好别渡黄河。”大将侯景也劝告:“我军几十万士兵一举前来,万一不胜,一时难以集结兵马。不如把大军一分为二,相继而进。前军若胜,后军全力攻上;前军若败,后军可以接应,到时作为后备队出击迎敌。”高欢为窦泰报仇心切,这两条意见都没有听进去,自蒲津渡过黄河前进。

  宇文泰得知东魏大军逼境,率军近万人返关中,并告诫华州刺史王罴等严加守备。高欢率军至冯翊(华州治所,今陕西大荔)城下,劝王罴投降,遭拒绝。高欢料难攻下,遂转涉洛水,军于冯翊南之许原西。宇文泰至渭水南,下令征召诸州兵迎战。当时州兵未集,诸将以众寡悬殊,主张待东魏军西进,以观其势。宇文泰认为,若东魏军至长安,必扰乱人心,可趁其远来新至击之。遂于渭水架设浮桥,令部众携三日粮,轻骑北渡渭水,辎重自渭南沿着渭水向西行。十月初一,进至沙苑,接近东魏军。宇文泰派部将达奚武领数骑扮成东魏军前往侦察。

  初二早晨,宇文泰采纳部将李弼之策,率兵背水东西列阵,以李弼为右翼,部将赵贵为左翼,选择驻地以东十里苇深土泞的渭曲设伏,令将士皆偃戈于芦苇中,闻鼓声即起。午后,东魏军至渭曲,都督斛律羌举以为苇深土泞,不如暂与西魏军相持,同时暗遣锐卒直取长安。高欢主张烧芦苇焚西魏军。司空侯景建议生擒宇文泰。部将彭乐扬言可以生擒宇文泰。高欢听从了侯景、彭乐的意见,挥军直前。东魏军见西魏军兵少,未等列阵便争相进击。两军将交,宇文泰击鼓,伏兵骤起,奋勇冲杀。西魏骠骑大将军于谨等六军配合作战,李弼领骑兵横击,将东魏军分割为二,宇文泰军大破高欢。高欢率残部东渡黄河遁走。宇文泰率西魏军追至黄河边,斩俘八万人,宇文泰选留士卒两万余人,其余的放归乡里。此战下来,宇文泰大胜高欢。高敖曹闻听败闻,也从桓农撤围,退保洛阳。宇文泰经此一胜,兵精粮足,皆大欢喜。宇文泰命令将士每人在战场上植柳树一株,以示庆贺,后升为柱国大将军。

  鏖战东魏

  大统四年(538年),高欢大将侯景、高敖曹重兵包围洛阳金墉城,烧毁洛阳大量民居官寺。宇文泰已带着西魏文帝元宝炬回洛阳祭扫北魏帝陵庙,闻讯后率军驰援,临阵斩杀高欢大将莫多娄贷文。侯景连夜撤围北返,宇文泰追击。侯景摆长阵,北据河桥,南依邙山(今河南洛阳市北),与宇文泰大军交战。混战之中,宇文泰战马中流矢惊逸,把宇文泰甩在地上。东魏大军追围上来,左右都散走。都督李穆下马,用马鞭击打狼狈趴在地上的宇文泰,假装在骂一个小兵。追围的东魏兵听李穆的口气认定掉下马来的宇文泰不是西魏军统帅,都扭头去追杀别人。李穆扶宇文泰上马,双双逃去。由于此时西魏后军大至,军势复振,掉头迎击侯景军,侯景军大败,败北而去。高敖曹心气高傲,一直看不起宇文泰,命左右大张写有官品将名的旌旗和显示贵重的伞盖,跨马临阵。西魏军调动最精锐的军队围攻高敖曹,致使其全军尽没,最后单骑跑往河阳南城。恰巧守将是高欢的一个堂叔高永乐,素与高敖曹有过结,关闭城门不让高敖曹进城。西魏大队追兵赶到,高敖曹知道性命不保,转身昂头迎前。斩去高敖曹头颅的兵士回到西魏后,获赏绢万段,每年按量发给,直至宇文泰奠定的北周灭亡,赏绢还没有给完。高欢听见高敖曹死讯,如丧肝胆,把高永乐打了二百军棍,追赠高敖曹为太师、大司马、太尉。

  西魏万俟普自投奔东魏以来,因为其年岁较高,高欢对他总是格外照顾。此役,溃散的东魏各军纷纷过河桥北渡,只有万俟洛一军不动如山,西魏军追至河桥,万俟洛慨然陈词;“万俟受洛干在此,能来可来也!”西魏人畏惧而去。当天,东西魏交战的阵形很大,首尾不能相望,恰逢此时天降大雾,彼此之间不能分辨,僵弛的形势开始出现转机,西魏独孤信,李远的右军,赵贵,怡峰的左军战况急转直下,同时又失去了同宇文泰、元宝炬的联系,纷纷放弃部队先行溜之大吉。后军的李虎,念贤见独孤信等开蹽也一起向后方撤退,宇文泰见诸军瓦解,不敢独留,与元宝炬烧了大营后遁去。

  夜幕降临后,东魏兵退去,王思政的亲信在战场上找到宇文泰,回到大营已是深夜。此时元宝炬与宇文泰退到恒农,城中守将早作鸟当散去。东魏被俘士兵乘机闭门自守,宇文泰攻破城池,斩杀为首作乱的数百人。当晚,蔡佑也赶到恒农,宇文泰大喜“承先(蔡佑字)你来了我就不用担心了。”当天的战事令宇文泰胆战心惊,竟夜不能寐,后来枕着蔡佑大腿,才可安心入睡。此刻高欢带七千骑兵匆匆赶往前线,而西魏已撤走,高欢随即进攻金墉,守将长孙子彦将城中房屋宫室付之一炬弃城逃跑,高欢铲平金墉而还。此役,东魏虽夺回中原要冲洛阳,西魏也折损部分兵马,但并未伤及西魏要害,致使当年十二月西魏的局部反攻中洛阳再次沦陷。

  邙山大战

  大统九年(543年),两魏第四次大战(邙山大战)揭开序幕。此次战争的导火索是由于高敖曹的哥哥高仲密以北豫州(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投降西魏引起。恰值高仲密即将外放为北豫州刺史,惊惧气恼之下,一到任上就向西魏投降,东魏的战略要地虎牢关(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落入西魏之手。宇文泰亲率诸军接应高仲密,军至洛阳,包围河桥南城。高欢也亲自将兵十万,自黄河北岸渡河,据邙山为阵,数日不战。宇文泰尽留辎重,趁夜登邙山想突袭高欢。黎明时分,两军相交,高欢大将彭乐以数千骑兵直冲入西魏北军,所向皆溃。不久,东魏彭乐遣使告捷,俘获西魏临洮王元柬等五个王爷及督将参谋等总共四十八人。高欢派彭乐追击宇文泰。宇文泰狼狈不堪,边跑边在马上向彭乐哀求:“这不是彭乐将军吗?今你杀掉我,明你还有用吗?干嘛不马上还营,把我丢下的金银宝物一并取走呢?”彭乐是个粗人,也觉此话有理,舍掉宇文泰,回至宇文泰丢弃的营中把一大袋金宝放在马上奔回向高欢复命。

  彭乐见高欢后报告说:“宇文泰侥幸逃跑,已经吓得破胆。”高欢既高兴彭乐大战又极怒他放走宇文泰,命彭乐趴在地上,亲自上前抓住彭乐的大脑袋猛往地面撞,咬牙切齿良久,手中刀举了几次要当场砍下彭乐脑袋,权衡再三,未忍下手。鼓乐满脸是血,扬头乞求高欢再给他五千人马,回阵复追宇文泰。高欢骂道:“你把人都放跑了,还说什么回阵复追。”派人取来三千匹绢压堆在彭乐背上,因以赏其战胜之功。转天,东西魏两军重振旗鼓复战。宇文泰三军合击东魏军,高欢大败,斩俘六万。高欢一时间连坐骑也被射死,手下赫连阳顺自己下马把马让给高欢,连同七个人随后保护。

  由于西魏赵贵等五个将领的手下军队败退,战场形势又发生变化。东魏兵重新集结,冲杀过来。宇文泰出击,不敌而退,率军逃跑,东魏军队追击。由于独狐信等人收集西魏散卒从后袭扰东魏追兵,宇文泰才得幸逃脱,屯军渭河上游。高欢将兵入陕州,部下封子绘劝高欢乘胜追击,定能一统两魏。但其余将领皆无斗志,志气衰竭,不敢再战。其时宇文泰已成强弩之末,只要高欢军至,必死无疑。高欢见众将志沮,便下令还军,失去绝佳的机会。一直为宇文泰坚守桓农粮仓的王思政听说西魏军大败的消息,不仅不逃,反而让人大开城门,自己解衣躺在城楼上,慰勉将士,以激励士卒,表示自己的胆略。几天后东魏兵杀到城下,见城门大开,又知道王思政的名声,心中大怯,竟不战逃走。东魏军自此重新夺回北豫州和洛州,侯景俘获高仲密妻儿送至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此后两三年,两魏间暂时无大战。

  扭转劣势

  大统十二年(546年)九月,高欢亲率大军十余万人,围攻西魏据守的玉壁(今山西稷山县西南),想拔除西魏在汾水下游的这个钉子。西魏并州刺史韦孝宽镇守玉壁,顽强抵抗。高欢先后采用断水道、火攻、挖地道等战术,围城五十余日,士卒死亡七万多人,未能攻下玉壁,最后高欢染疾,只得解围而去。玉壁之战,高欢倾力而出,攻一孤城五十余天不下,智力皆困,以至愤恚成疾,次年正月,发病而死。自此,宇文泰扭转了过去的劣势,和东魏势均力敌了。

  高欢死后,长子高澄执掌东魏朝政。高澄与手握重兵的侯景不和,高澄忌惮侯景权重,欲夺其兵权,侯景以河南十三州之地降于西魏。宇文泰接受了侯景的投降,同时又对机诈权变的侯景十分谨慎,分派大军络绎接收侯景所占土地,并示意景交出军队,入朝长安。其时,高澄在侯景叛变后,也派大军进逼,于是,侯景转而投归萧梁,之后发动了一场侯景之乱。在平定侯景之乱的过程中,萧氏兄弟争夺帝位,相互残杀。宇文泰乘机略取南朝梁的土地,夺得汉东、益州、襄阳(今湖北襄樊)等地,控制了长江上游和汉水。

  大统十七年(552年),侯景败亡,梁武帝第七子萧绎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县)称帝,是为梁元帝。萧绎在侯景未平前,曾称臣于西魏,与西魏订立盟约;西魏以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南),梁以安陆(今湖北安陆)为界,请同附庸,并送质子。既称帝后便不再称臣,宇文泰派使臣宇文仁恕到江陵聘问,梁元帝向宇文仁恕表示,梁已统一,西魏应将所占梁、益、襄阳等地归还梁朝。宇文仁恕还告宇文泰后,宇文泰认为既已取得梁、益二州,就应进一步规取江汉,恰巧此时萧绎侄萧詧入朝西魏,请求出兵击萧绎。于是西魏恭帝元年(554年)九月,宇文泰命于谨、宇文护等率步骑五万,进攻江陵。十一月,城破,梁元帝被处死,魏军挑选江陵百姓男女十余万口,驱归关中,只把一座空城留给萧詧,同时又将原来梁朝控制的雍州诸郡收归西魏作郡县。这样,西魏的疆域扩展到了今四川、湖北一带。这一系列的胜利使西魏成为当时三国中最具统一实力的政权,为以后北周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奠定帝业

  大统十七年(551年)三月,西魏文帝元宝炬驾崩,太子元钦继位,是为西魏废帝。更为元年,但不再立年号,西魏皇帝自此不立年号。一些元氏宗室不甘心政由宰辅的局面,想从宇文泰手中夺回大权。尚书元烈阴谋发动政变诛杀宇文泰,事泄,为宇文泰所杀。废帝对元烈之死深感同情,对宇文泰十分不满,密谋诛之,谋再泄。于是在废帝三年(554年)九月,宇文泰废杀元钦,立其弟齐王拓跋廓为帝,是为西魏恭帝。并重新恢复皇室旧姓拓跋。此后,西魏皇帝手中只剩下皇帝的空名,宇文氏的禅代只是时间的问题了。西魏一朝二十三年,宇文泰始终把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2]。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正月,宇文泰又推出了一套由汉族士人苏绰、卢辩依据《周礼》制定的新官制。这套新官制抛弃了魏晋以来的官职名号,仿《周礼》设立六官:宇文泰为太师、大丞相;李弼为太傅、大司徒;赵贵为太保、大宗伯;独孤信为大司马,于谨为大司寇;侯莫陈崇为大司空,余官称号也都仿《周礼》,但并不是将秦汉官制一概废除,而是参照使用,尤其是地方官职仍行秦汉旧法而不变。在官制改革前,宇文泰又作九命之典,以叙内外官爵,即将官吏的等级分为十八命,正九命和九命。命数多者官高,如柱国大将军为正九命,骠骑、车骑大将军为九命。命实际上就是品,不过,品以正一品为最高官,命以正九命为最高官。同时,宇文泰在改革官制之际,将地方官吏任免之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宇文泰改革官制也和建立府兵制度一样,具有浓郁的复古色彩,只不过前者是从汉族古代社会寻找依据,后者是从鲜卑族的部落时代得到启发。宇文泰通过这种托古改制,给自己的统治披上一件正统的外衣。以向人们显示,宇文氏政权并非僭伪,取消民族间的心理隔阂。而在府兵制中,则通过鲜卑化,照顾鲜卑民族的感情,泯灭府兵中的民族界限。宇文泰通过这些改革,巩固了统治基础。

  北巡去世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四月,宇文泰北巡,八月,渡北河(今内蒙古境内乌加河)。九月,还至牵屯山(今宁夏固原县西)染疾。宇文泰知自己病重,派人急招侄子宇文护前去,以托付大事。宇文护赶到泾州(今甘肃泾川北),宇文泰已经病危,他托孤于侄宇文护:“我的儿子们都还年幼,如今外敌强悍,内部对手也很多,今后国家之事,都由你决定,你一定要努力完成我的志向。”

  同年十月乙亥(初四)日(11月21日),宇文泰卒于云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时年五十岁,葬于成陵(今陕西省富平县北),谥号文公。是月,其子宇文觉嗣其位为太师、大冢宰,由宇文护辅政。次年,宇文觉称帝,国号周,是为周孝闵帝,北周建立。宇文泰先后被追尊为文王、文皇帝,庙号太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