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卫国左氏人,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在战国时期,吴起是一位可以和白起、廉颇、李牧、王翦相提并论的名将。吴起著作有《吴子兵法》,传于世,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在魏国担任将领期间,吴起创建了精锐的魏武卒。正是凭借着精锐的魏武卒,魏国得以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而吴起也因为和秦国等诸侯国的交战,从而迎来了自己的巅峰。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吴起却选择离开自己功成名就的魏国。那么,问题来了,吴起为何在巅峰之际离开魏国,投奔楚国呢?为何吴起投奔的不是其他诸侯国呢?

  一

  首先,就第一个问题,也即吴起为何在巅峰之际离开魏国来说。对于吴起来说,离开魏国的直接原因就是遭到了魏国相国公叔痤的排挤。魏武侯九年(公元前387年),公叔痤担任魏国相国,并娶魏国公主为妻。当时吴起在魏国担任西河(今陕西渭南合阳一带)郡守,威望很高,促使秦国无法向东扩张。但是,公叔痤对吴起非常畏忌,便在魏武侯面前陷害吴起。

  对此,魏武侯逐渐猜忌吴起,吴起害怕魏武侯降罪,于是离开魏国而到楚国。在吴起离开魏国后,公叔痤坐稳了魏国相国的宝座。由此,如果不是遭到公叔痤的排挤和陷害,吴起不会突然离开魏国的。当然,吴起之所以离开魏国,也不完全是公叔痤的排挤和陷害。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吴起不甘愿做一位武将,其最终的目标,是成为魏国的相国。

  二

  司马迁在《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中记载: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

  吴起在担任魏国西河郡郡守的时候,因为屡次击败秦国,所谓颇有威望。魏武侯即位后,一开始任命田文(和孟尝君田文不是同一人)为相国,这让一直想当相国的吴起非常失望,乃至于感到“不悦”。在田文之后,公叔痤接任了相国一职,这让吴起更加不满了。

  所以,无法获得魏武侯信任的吴起,明白自己终究无法在魏国担任相国一职了。而这,成为吴起下定决心在巅峰之际离开魏国的重要原因。那么,就第二个问题来了,离开魏国后,吴起还有很多选择,为何他投奔的是楚国,而不是战国七雄中的其他诸侯国呢?对此,在笔者看来,就韩国和赵国来说,在战国初期还相对弱小,至少在三晋之中,当时还是以魏国为首的。因此,如果吴起投奔韩国和赵国的话,不仅难以建立功业,也可能被这些国家的君主送回魏国。

  三

  至于北边的燕国,不仅和魏国相距甚远,也是比较战国七雄中比较弱小的诸侯国。在此基础上,齐国、秦国、楚国这三个大国,成为吴起当时比较合适的投奔对象。但是,在魏国为将期间,吴国曾经率军攻打秦国和齐国,也即结下了梁子。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在阴晋之战中,吴起率领五万人,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大败秦军。

  公元前387年,魏武侯以吴起为将,率军讨伐齐国至灵丘(山东省滕县东)。并且,在没有投奔魏国之前,吴起曾经在鲁国担任将领。彼时,吴起率领鲁国大军击败了齐军。所以,因为之前的多次交手,吴起自然不敢投奔秦国和齐国。当排除了以上五个诸侯国后,吴起只能投奔楚国了。

  四

  最后,吴起投奔楚国后,楚悼王任命吴起为宛城太守,一年后升任令尹。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相当于魏国等诸侯国的相国一职。由此,吴起在魏国多年都没能染指的相国一职,在楚国一年就位居此职了,这也说明吴起的才能获得了楚悼王的认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开始文臣武将的区别还不是非常分明,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多人才都是既可以征战一方,也可以治理国家的,比如商鞅在秦国推行商鞅变法,也可以率领秦军攻城略地。

  而就吴起来说,作为武将一生几乎没有败绩,在成为楚国令尹,吴起更是发起了“吴起变法”。经过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国力强大,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公元前381年,吴起率领楚国大军和魏国交手,此战,吴起亲手击败了魏国大军。不过,非常可惜的是,如果商鞅变法后的商鞅一样,吴起变法后的吴起,也没有获得善终的结局。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后,令尹吴起被楚国贵族杀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