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元年(1426年),于谦被授于御史(正七品)之职。这是一个等级不高,但权利很大的职位。由于御史被称作“天子耳目”,他们有权利弹劾一切等级高官,有着“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御史还能够可以直接朝见皇上,并接收皇上宣布和非正规的分派的各种各样工作。于谦为人正直刚直不阿,因而特别适合出任御史工作。

同一年,汉王朱高煦举兵谋反,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后迅速平定叛变。明宣宗命于谦历数朱高煦的罪刑,于谦一一列举,声色震厉,吓得朱高煦趴在地上一脸懵逼,不停自称罪该万死。

于谦一生的高光时刻发生在大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这一年,明英宗(明宣宗朱瞻基大儿子)御驾亲征瓦剌,結果却出现意外战败并变成瓦剌人的战俘,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之为“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产生后,瓦剌头领也先率获胜之师趁机攻击北京市,试图重回当初成吉思汗的雄图霸业。那时候大明朝主力部队都是在随明英宗出征的时候被击败,留到北京的全是一些年老体弱,因此很多大臣就提议朝廷南迁,简言之便是舍弃北京逃到南方地区。

紧要关头,曾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谦直言进谏,坚决主站。最后,新即位的明代宗朱祁钰(朱瞻基次子)听取意见了于谦的提议,开始提前准备北京保卫战。因为那时候的兵部尚书邝埜已在随明英宗出战的时候阵亡,因而于谦便晋升兵部尚书,全权处理京师防御工作中。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北京保卫战正式拉响。书生出生的于谦亲率精兵在德胜门外应战瓦剌军,历经近一个月的大战,瓦剌军损失惨重却自始至终没法撼动北京城,最后只有无可奈何地选择退兵,大明王朝渡过了自建国至今最大的一次困境。挽社稷于危难当中,光凭此一项贡献,就足够让于谦变成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英雄之一了。

在自此多年中,于谦一心辅助明代宗整治河山。明代宗也对他极其倚仗,但凡于谦明确提出的提议,无一不被听取意见。在朝臣合力协作下,大明王朝慢慢从“土木堡之变”的阴霾中摆脱,殊不知这时一场危机却在不知不觉中到了于谦的身边。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之前被瓦剌人放归的明英宗朱祁镇与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启动了在历史上知名的“夺门之变”。明英宗登上皇上王位,明代宗被废为郕王后遭拘禁,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等被拘捕下狱。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于谦为人正直虽刚直不阿,大义凛然。但是对明英宗而言,于谦做为他昔日的大臣,却大力支持明代宗当权,这就是赤裸裸的背叛。因而明英宗复辟以后,马上以造反的罪行将于谦斩于市,他的家属所有放逐戍边。一代重臣结果却这般凄凉,不得不令人感慨政治斗争的惨忍与绝情。

值得一提的是,当官府派人前去于谦家里抄家的时候,除开他的月俸收入以外,并沒有发觉一切多余钱财。位高权重却廉洁至此,在明朝历史上也难以找到几个。“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句话出自于谦写作的《石灰吟》恰好是他一生品格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