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是一种很常见的药材,相信大家对它的用量和功效还不是很了解。它具有改善大便秘结,腹满急痛等的功效。现在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中药巴豆作用
1、抗炎作用
2、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3、镇痛作用
4、抗肿瘤作用
中药巴豆功效的应用参考
1、中药巴豆辛热,具峻下之性,能荡涤胃肠沉寒痼冷及宿食积滞,前入喻其有”斩关夺门”之功。用治寒邪食积阻结肠胃,心腹冷痛,剧如锥刺,甚则气急暴厥者,常以生巴豆除壳去油,与干姜、大黄等分为丸,即三物备急丸。对小儿乳食停积,痰多惊悸者,多制为成药应用,如保赤丸,即以本品配伍神曲、天南星、朱砂等药组成。
2、中药巴豆能”开通闭塞,利水谷道”。为峻下逐水退肿药。用治不蛊腹满,二便不利,可以配伍杏仁为丸服。近代以此配绛矾为丸服,用治血吸虫病腹水,亦有良效。
3、中药巴豆能祛痰开咽以利呼吸。用于喉痈肿痛,痰涎壅盛,气逆喘促之症,可以巴豆霜吹入喉部,引起呕吐,排出痰涎;或通过腹泻,使梗阻消除,症状缓解。现代用治白喉及喉炎引起的咽喉梗阻,亦有良效。又,痈肿脓成未溃者,可以巴豆配乳香、木鳖子、蓖麻子等同研,外贴患处,能促使疮疡破溃排脓。巴豆外用,尚可治疗疥癣恶疮,可以巴豆放入麻油中煎黑,去豆,以油调雄黄、轻粉末,频涂疮面。
巴豆的用法和用量
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经。属泻下药。具有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的功效。主治寒积便秘,寒邪食积,阻结肠道,大便不通,腹满胀痛,病起急骤,气血未衰者;腹水鼓胀者;喉痹痰涎壅塞气道,呼吸困难,甚则窒息欲死者;痈肿未溃、疥癣恶疮,痈肿成脓未溃者。
常用剂量:入丸、散服,每次0.1~0.3g。大多数制成巴豆霜用,以减低毒性。外用适量。
大剂量单药应用经验
1.治疗小儿鹅口疮经验:以巴豆1g,西瓜子仁0.5g,共研后加少许香油调匀,然后揉成小团状敷于印堂穴, 15min后取下, 日1次, 一般连用2次。(《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年第11期)2.治疗肠梗阻经验:巴豆去壳,用草纸包好,打碎去净油质,用龙眼肉或荔枝肉包吞,每次0.5~1g。(《湖南中医杂志》,1986年第6期)3.杨士瀛经验:治阴毒伤寒心结,按之极痛,大小便秘,但出气稍暖者:巴豆十粒,研,人面一钱,捻作饼,安脐内,以小艾炷灸五壮。气达即通。(《仁斋直指方》)。
大剂量配伍及名方应用经验
1.郭志远经验:(1)郭志远将巴豆广泛应用于临床,且疗效肯定。用于内科的消化性溃疡、久泻久痢、鼓胀、疟疾,用量一般3g;用于外科疾病肠痈、蛔厥、骨痨,用量可达到60g。(2)巴豆的使用注意经验:巴豆辛热有毒,适用于冷积之证,禁用于热证。但外科急腹症常伴有热象,用巴豆治疗也未出现不良反应。这里说伴有热象,主要不在热而在寒,其实质为本寒标热。巴豆能逐寒通下,正中病机,寒祛热退。急惊风热象亦很明显,应用巴豆也显疗效,这主要是配伍石膏等清热药所起的作用,而不能归功于巴豆。可见,巴豆只适于冷积之证,而不具用于热证的双向性。巴豆本身不存在止泻作用,只有通下之功,不存在双向调节的作用。内服巴豆中毒的主要表现为急性胃黏膜损伤,严重可致死亡。加工巴豆时,可产生急性接触性皮炎,局部出现红斑,灼热感和瘙痒,严重者可发热,白细胞增加,尿中出现蛋白质及少量红细胞。常用绿豆、大豆汁或冷米汤解毒,防风与甘草同服也可解救。(《辽宁中医杂志》,2006年第6期)2.宋朝和剂局经验:治伏暑伤冷,冷热不调,霍乱吐利,口干烦渴。巴豆大者二十五枚(去皮膜,研取油尽,如粉),黄丹(炒,研,罗过)取一两一分(40.4g)。上同研匀,用黄蜡熔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以水浸少顷,配以新汲水吞下,不拘时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水浸丹)3.王璆原经验:治喉痹,白矾二两(捣碎)(80g),巴豆半两(略捶破)(20g)。同于铫器内炒,候矾枯,去巴豆不用,碾矾为细末,遇病以水调灌,或干吹入咽喉中。(《百一选方》)。
注意事项
1.服用巴豆油1/4滴即可见剧烈腹泻,服0.5~1滴即有严重症状,内服20滴即可致死。内服巴豆应正确炮制,压油、加热成霜方可应用。巴豆用量过大,会发生严重的口腔炎、咽喉炎、剧烈腹泻、肠壁腐蚀糜烂、便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紫绀、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
2.巴豆对皮肤、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如在加工中接触已去壳巴豆、巴豆霜、巴豆油,甚至蒸煮巴豆的蒸气,都可产生急性损害,出现皮肤水肿、水泡,眼鼻灼热感、流泪、发炎。巴豆霜入丸、散剂,不可细嚼,应吞服。
3.巴豆有剧毒,临床使用宜慎重,一般可先用其他药物。如非用巴豆,应辨明确属寒实便结方才可投用。中病即止,不可过量。临床上将巴豆当作一般泻药,泛用于大便秘结者,都可能造成损害。
4.服巴豆时,不宜食热粥、饮热开水等热物,以免加剧泻下。服巴豆后如泻下不止者,用黄连、黄柏煎汤冷服,或食冷粥以缓解。
5.体弱者及孕妇忌用。畏牵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