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应该是两国对战中,最为高明的作战方式。不费一兵一卒,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轻松的战胜敌人,这才是真的有大本事。

 

这种作战方式,孙子很提倡,但将这种作战方式,真正贯彻下来的,有一位代表人物——管仲。

 

对于管仲,不会有太多人觉得陌生,这是一位历史名人,名字流传千古,有关他的故事,也让大家觉得耳熟能详。后人尊称他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从人们对他的尊称中就能看出,他是一位能力很强的人,想法多,操作溜。

 

这样的人物,能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计谋用得得心应手,也不难理解。

 

据《智囊全集》记载:当年,楚国势大,齐国将楚国视为强有力的对手。齐桓公因此忧心忡忡,询问管仲:

 

“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功不成于周,为之奈何?”

 

管仲自然也是了解过楚国的,他早就研究过这件事,因此面对齐桓公的询问,他不慌不忙,给出了计策:

 

“公贵买其鹿。”

 

管仲给出的建议是,花重金,去楚国买鹿。

这个计谋,是不是让人觉得云里雾里呢?有些摸不着头脑?

 

齐桓公也是有这种感觉,但是他信任管仲,觉得他定是另有深意。因此齐桓公照做了。不仅如此,他还专门在齐国和楚国的边界修了一座城,便于两国交易。

 

万事准备就绪后,齐桓公就派人去到了楚国,以8万钱一头野鹿的价格,收购野鹿。与此同时,管仲又建议,收购野鹿的时候,也借机多收购粮草,齐桓公也一一照做了。

很快,楚国国君听闻了齐桓公要重金收购野鹿的消息,他没有因此生出警惕心,反而哈哈一笑,觉得齐桓公傻。据《智囊全集》记载:他笑着对大臣说:

 

“这金钱,人人都看中,各国都需要,可以用来做很多事情。可是这野鹿,遍地都是,不仅没什么用,还有可能危害庄稼。齐国花大量的金钱,来买对我们有害的野鹿,真是傻到家了。”

 

楚王觉得此事对他有利,他自然大力支持,随后便下发命令,让人大量捕捉山野野鹿。楚王都想不到的厉害关系,百姓们当然更是想不到了,他们接到命令,就兴高采烈地去执行,用种庄稼的时间,去捕捉野鹿。

很快,楚国的田地荒废了下来,楚国的存粮也在一天天减少。而齐国这边,虽然国库里的钱越来越少,但齐国的存粮开始不断增多,比起最初,翻了好几倍。

 

见此现状,管仲觉得时机来了,可以对楚国动手了。

 

齐桓公这次说出了心中的疑惑:“为什么?”

 

管仲帮他解了惑:

 

“如今的楚国,虽然有钱,但是没有粮草。他们因为抓野鹿,而放弃了种地,致使粮食收入大跌。这个时候,楚国定会派人出高价收购粮食,而我们只需要先下手为强,将边境的粮食买了,或是不准边境的百姓卖粮食给楚国,那么楚国买不到粮食,处境就堪忧了。”据《智囊全集》记载。

 

齐桓公恍然大悟,频频点头。

之后果然如管仲所料,楚国粮食不够,粮价上涨,楚王无奈下,重金收购粮草。但因为齐国这边提前做了准备,导致楚王买不到粮食,抱着金山银山,也成了徒劳。

 

这事让楚国元气大伤,迟迟缓不过劲,三年后,楚国没有实力和齐国斗了,只能屈服。

 

从这可以看出,管仲真是很厉害,他用的这招“重金购鹿”之计,蒙蔽了楚王,让楚王以为自己才是大赢家,殊不知,就是这样的认知,让楚王落入了陷阱,最终得不偿失。

在古代,钱财虽然重要,但粮草才是一个国家的立足根本。缺少粮草,人们吃不饱喝不足,身体虚弱,遇上战乱,逃都没力气逃,就更别说打仗了。在性命攸关的时候,手上抱着金银财宝,和手上抱着废铜烂铁,是一个概念。

 

楚王看不透这关键点,因此让楚国由盛转衰。而管仲看透了这点,所以抓住了机会,想出了计谋,灭掉了强敌楚国。

当然,管仲敢用这一计谋,也是因为有底气,是在衡量后,才想出的招数。齐国临海,每年靠着鱼盐,能获巨利,所以齐国不差钱,有底气用重金购鹿、购粮,又不会动摇齐国根本。

 

也就是说,管仲这一招,确实厉害,但是要没有齐国的国力支持,那么这个计谋是不能用的,否则还没有弄垮楚国,齐国可能就已经自己坑自己了。

齐国,靠着富裕,用“重金购鹿”之计,灭了强敌。

管仲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行事需三思,千万别被金钱诱惑,迷失了自己,越是遇到糖衣炮弹,越要小心谨慎,提防这是个甜蜜陷阱!

 

都说“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不仅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而且隐藏着无数盛衰存亡的道理、得失成败的奥秘、可吸收借鉴的智慧,让人生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