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6日,昆明,观众在云南古籍博物馆参观“云南珍稀古籍展”。(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面貌和行为特征。指出:“没有文明的传承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很清楚,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清楚,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在中国代代相传的经典中,积淀的独特文化营养和文明基因,反映了中华民族世代传承和发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其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根”和“魂”已经表现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人格“脸书”。在我看来,这就是李进三译《论语》(作家出版社出版)、《孟子》(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山海经》(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原因和初心。一部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有如此之多的相关解读作品和解读的潜在价值,在于这些传世的“化石”是我们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奋斗和伟大事业的“营养液”。从这个意义上说,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适应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才能帮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我
对传世经典的重新解读,应当建立在把这部作品作为一种深层精神追求的基础上,沉下心来,钻出来,努力挖掘出能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新思想,即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机统一、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推陈出新,挖掘潜力“增效”,不断贡献文化的新辉煌。
儒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许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都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延伸和阐述的。《论语》、《孟子》作为原始儒家思想或儒家思想萌芽时期最重要的古籍,在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山海经》作为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最早的地理知识百科全书,对研究中国早期的民间传说、山地地理、祭祀巫医、自然物种等都有启发作用。应该看到,《论语》、《孟子》和《山海经》虽然在内容和体例上的差异无法从内部计算,但它们都属于中国“文化-心理”结构建构过程中的起点或里程碑,都在不同阶段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三部经典虽然被后人不同程度地整理过,但仍然保留了早期民众和知识分子对生活实践经验的朴素而生动的精神认知和总结。此外,《山海经》、《论语》和《孟子》分别系统地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神话-现实、想象-理论、社会-自然等诸多价值束的对比。它们集中统一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之中。
二
对经典的重新解读,不仅涉及对经典价值的重新评价和对原有问题的重新审视,更是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问题。
如果要追溯共同点,首先要拿出来的是《论语》、《孟子》、《山海经》都建构了一套完整的“世界观”,其中也隐含着一个理想国的蓝图。
【/h/】《论语》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学会做一个君子,然后“走向世界”。孔子反复强调修身、齐家、律己、自省、自诉,目的是通过修身来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最终成就“和合”的东周。在孔子的心目中,最好的国家是“夏之时、周之冕、邵、舞”的集合,“礼让为国”。
孟子也讲仁政、王道、“天下一家”。因为“杀人无一不嗜”,孟子提出,只要百姓有“五亩房子”“百亩田地”“不要争分夺秒”,保护农耕;“以教为序”,重视教育,然后“老人吃肉,百姓不饿不冷”,就可以天下无敌了。
如果说《论语》《孟子》中的“世界观”是道德的、有价值的,那么《山海经》中的“世界观”则是定向的、自然的。这本书概述了覆盖全球的地理记载,分别是“内有五方之山,外有八方之海,戚迹之宝奇物,奇兽奇虫之生地,地、水、植物、奇兽奇虫之珍奇,向真之隐地,四海之外之国,绝人”, 并明确提出“禹、枪为先土,皆定九州”此外,“有一鸟,形似鸡。 取名凤帝,有首文采,翼文采,背文采,假文采,腹文采。…..见天下之太平”,虽然对后世来说是多余的,但它已经是成文《山海经》的一部分,也表现了人们对“天下”理想形态和治理模式的向往。
三
在中国文化语境的谱系上,孔子第一个将“学”与人统一起来。学即人,人即学。孔子提倡学做君子。修养是第一位的,但不是目的。目的是入世后的“育人”和“达人”。他推崇高尚的人格标准,主张“仁人志士,不必求生以害仁,而要杀身以仁。”孟子主张培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的君子。这种高尚的精神是通过“居天下之广,立天下之正,行天下之大”培养出来的,而不是来自“怒而畏诸侯,平天下而灭天下”的外力。有勇气的人有两个命运共同体,一个是大,心是一生,“成功靠人民”;一个是小,自我追求,“没有野心走自己的路。”君子以道为己任,不可“废足求直。”很显然,孔孟之道虽然在当时并不流行,但其理想人格要求却树立了千代士人的标准形象,也改变了后来者的命运。在《山海经》中,人、神、兽混居是常见的状态,但在古人眼中,人是主角,神、兽、植物都是人的辅助体。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是战败的蚩尤,还是被处决的枪,都蕴含着死亡、慷慨、英雄主义的人性光辉。以女性神话形象精卫和男性神话形象兴田为例。他们一个是溺水者,一个是失败者,但他们的灵魂无法熄灭,依然以“生命”的形式向毁灭自己的敌人亮剑。毫无疑问,二神背后反映的是古人利用神话来完成对个体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的塑造。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不间断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在具体的重新解读实践中,只有顺应时代要求,才能进一步挖掘和阐释“老有所安,友有所托,幼有所怀”的社会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仁者爱人”的道德规范,“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为谁而生”的责任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勇)
,
85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