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晚清历史有所了解的话,相信大家都知道,晚清的清朝虽然动荡不安,但是作为一个延续了200多年的大帝国,清朝也为自己的延续做出了努力,比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建立现代化的军队、北洋水师等。虽然最后的结局你我都很清楚,但是当时清朝所做的这些努力难道都没有效果吗?耗费巨资打造的北洋水师为何“一触即破”,在甲午战争中惨败?

当我们谈到甲午中日海战失利的原因时,首先要了解的是当时北洋水师的实力。说起日军,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二战抗日期间,确实当时日军在战斗素养和武器装备上都优于我国,所以我国在二战中伤亡惨重。然而,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阶段,日本军舰不是

据史料记载,当时李鸿章因为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大力发展近代军队建设,尤其是1884年中法马尾海战受挫后,李鸿章开始大力发展海军,不惜花费大量真金白银(更有统计显示当时清朝花费了800多万两白银),从德国、英国进口了定远、镇远、致远等多艘主力战舰。而为了发展壮大这支力量,清朝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军费来建设北洋水师。因此,1888年,清军在美国海军年鉴中的排名仅次于美军。称霸亚洲,可以说是在海军方面碾压日本。

到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时,清朝北洋水师拥有主战舰艇25艘(但黄海战争仅出动12艘,总排水量32万吨),官兵4000余人,其中最强大的“定远”号和“镇远”号排水量7335吨,各配4门12寸大炮,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巨舰

早期日本的海军力量并不是特别强大,甚至弱于同时期的清廷海军。但是经过日本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日本国内的力量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接收一些新兴事物的能力。所以,虽然日本海军的起点不是很高,但是日本海军的发展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那是技术爆炸的时代,尤其是80年代,英国政策不断向日本靠拢,日本果断抓住了这个机会。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

于是在80年代初,日本海军迎来了大发展,尤其是依靠英国这个老牌海军强国。所以到了90年代,日本海军可以说初步建成了一支接近现代化的强大海军,海军实力沿袭清朝。这个时候,日本已经把目光瞄准了大清国这块肥肉。

19世纪90年代,日本开始了初步的“赌国运”行为。上世纪90年代,日本将国家财政收入的60%用于发展海军和陆军,其中海军占大头。而且1893年日本海军一年的财政支出高达1900万两白银,而中国海军从1875年到1894年的总支出只有8800万两。所以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廷的军队并不比日本差多少,那么为什么清军的海军战舰一触即破呢?其实离房子远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过时的军备。

从上面可以看出,清海军从1875年开始发展到1894年,清北洋海军一共发展了19年。但实际上,北洋水师发展的真正时期只有84年,也就是花真金白银,从德、英大量进口军舰的时期,其余时间大多停滞不前,所以可以毫不犹豫地说,1894年。

所以在甲午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使用的战船大多是面临淘汰的战船,而日本的战船就不一样了。因为它们发展较晚,而且在不断更新,据说当时日本海军战舰的技术实力远超清朝,尤其是日本的大口径火炮火力比清朝更猛,射速也远快于清朝。而且最扯淡的是,当时清军海军最强的战舰定远舰上的主炮,也就是对日本威胁最大的305mm主炮,只有三枚手榴弹,而且这种弹药的缺乏并不仅仅发生在定远舰上。据相关资料显示,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携带的弹药只有半个基数,可以说根本不足以维持一场战争,而这还只是甲午中日战争全军覆没的情况。

第二:朝廷的腐败与愚昧。

众所周知,晚清官僚主义严重,朝廷充斥着腐败无能的人。所以,面对早期海军的巨额开支,早就有人想吞下这块肥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清廷每年拨付的海军军费总是被克扣,而且当时清廷还有不少保守派,对现代军舰并不“感冒”,甚至感到厌恶。

比如清末大学者翁同龢(光绪皇帝的老师),由于对西方科学技术不满,一直反对北洋水师建设和洋务运动。而且光绪皇帝也因为自己的特殊地位,在再三劝诫下,停止了海军购买船只、枪炮等军备,不仅间接导致了海军开支的大幅度减少,也直接停止了海军的发展。

如果只是减少海军军费,对海军的影响其实不算太大。但是,喜欢排场的慈禧要搞大事了。毕竟60大寿对中国人来说是比较重要的,而且早在几年前的生日,慈禧的生日总是因为突如其来的战乱或者经济拮据而不那么顺利,所以慈禧60岁一定要过得很开心。

对于清朝的奢靡贵族来说,一场盛大的生日宴会必然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当时清朝末年的财政收入已经无法支撑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宴会,于是当时的官员和慈禧就把目光放在了北洋水师的军费上。所以当时清政府为了给慈禧办酒席,直接挪用了海军的军费。

据史料记载,当时清廷为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花费了数千万银子。据说北洋水师的军费大部分用于修复受损的颐和园。因此,由于慈禧此举及其朝廷官员的腐败,北洋水师的物资和军备大大减少。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北洋水师会有那些庸才,甚至有的是鱼龙混杂。

第三点:朝廷内部的斗争和军事指挥体系的落后。

实际上,甲午海战中甲午海战的失败,一部分原因是朝廷内部的斗争。因为当时清朝处于封建社会,皇帝和臣子的关系相当巧妙,朝廷也是时刻充满斗争。要么今天你打我,要么明天我打你,基本无视国家兴衰。这也导致朝廷很多官员都把皇军作为自己在朝廷立足的根本,而且由于当时李鸿章的海军势头凶猛,也受到朝廷其他党派的仇视。为了平衡这种关系,朝廷统治者慈禧太后悄悄开始打压北洋水师,最明显的就是挪用军费,对那些挪用北洋水师军费的官员视而不见。

另外,这种党派之争也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就是朝廷上下不属于一条心,各方基本孤立,只能自保,这也导致了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得不到帮助,基本上是孤军奋战。此外,当时海军军官的军事素养参差不齐。大量的海军军官是陆军出身,根本不熟悉海战。虽然成为海军后学习,但大部分只是表面功夫,根本不能和日军的那些海军军官相比。所以清廷在军事指挥上可以说是远远落后于日本。

对于一场战争来说,决定胜负的往往是指挥和军备,比日本对于清朝来说都要弱,清廷本身的矛盾也难以根治。所以,从整体上看,清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是必然的结果,而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也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

85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