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王朗之死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中,记载了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故事,原文摘录如下:

  孔明在车上大笑曰:“吾以为汉朝大佬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后人有诗赞孔明曰:“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其大致情节为:诸葛亮出兵北伐,夺取了陇西三郡,夏侯楙被打的丢盔卸甲逃往羌中,兵临渭水之西,魏国朝野震动。司徒王朗推荐大将军曹真率军与之交战。王朗自认为口才了得,意图劝降诸葛亮。诸葛亮心知王朗想做说客,早就想到了应对之策。王朗首先质疑诸葛亮出兵的合理性,暗讽诸葛亮名声在外却不知天命,不识时务。诸葛亮则指出他是奉大汉天子的诏书讨伐魏贼,并非师出无名。(这里的诏书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汉献帝刘协让国舅董承秘密交给刘备的衣带诏书,另一层含义则是汉昭烈帝刘备在白帝托孤之时托付给诸葛亮讨伐篡汉逆贼复兴汉室的重任。)王朗则指出天数变幻无常,朝代兴亡更替,是很正常的事情。接着又指出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起义,天下诸侯割据,群雄四起。当时的大汉江山已经摇摇欲坠。而曹操使得天下基本一统。以曹操的功绩,魏代汉,是民心所向,天命所归!让曹丕当皇帝,是顺应天数的事情。而且以魏代汉,是经过正规的禅让程序,并非篡位。最后再次劝降诸葛亮:你既然自比“管仲、乐毅”,更应该顺应天命人心,何必要逆天而行呢?如今的魏国兵强马壮,就凭蜀汉的国力根本无法抗衡,如果你选择投降,也能封侯。好让天下一统。但是诸葛亮并不吃这一套,对王朗进行了言辞激烈的反驳,指责王朗身为汉臣,不但没有匡扶汉室,却与逆贼为恶,在九泉之下,如何有脸见大汉二十四帝呢?这番话说的王朗既羞愧又愤怒,口吐鲜血倒地身亡。王朗怕是不知道当初诸葛亮舌战群儒时展现了怎样的辩才,他自认为辩才了得,去劝降诸葛亮,简直是班门弄斧,也难怪被诸葛亮气死了。

  当然这只是演义情节,历史上的王朗可没有被诸葛亮骂死。在诸葛亮北伐之时,他们甚至都没碰过面。历史上诸葛亮夺取陇西三郡之时大将军曹真还在千里之外的郿城,与赵云对峙在箕谷: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三国志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王朗和曹真在一块而,自然不可能与诸葛亮碰面了。(ps:历史上王朗于公元228年病逝,正好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间接近,罗贯中为了说明诸葛亮北伐的合法性,所以就安排诸葛亮骂死了他。其实细看诸葛亮和王朗的辩词,笔者觉得王朗说的似乎更有道理一些,他的逻辑更严密,思路很清晰,而诸葛亮逻辑上说不过,只好人身攻击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